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百年甬剧溢清香

2020-11-09 16:1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友燕玲

友燕玲

 

甬剧是宁波地方传统戏剧,经过200年发展,已经成为寄托浙东人民情感、记录当地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它也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珍稀剧种,在辉煌、式微、复苏和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一方水土、一方人民的真情代言。2008年6月,甬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甬剧《典妻》


从田间地头走来

  

在宁波,甬剧最早从“田头山歌”“对山歌”等艺术形式发展而来。这种带着泥土的清新和质朴的说唱,如家常细语般娓娓道来,其词不尚华丽,节奏短促明快。

1900年,奉化的“宁波滩簧”(当时叫“串客”)艺人邬拾来受邀到上海演出,在上海法租界小东门凤凰台和白鹤台两茶楼献艺,轰动一时。从此“宁波滩簧”在上海绽露头角,并不断吸收沪剧、京剧、昆剧等剧种的艺术养分,舞台技艺日臻完善。1950年,这一剧种正式定名为“甬剧”。

宁波甬剧作为男女合演的剧种,是反映时代生活的“一把好手”。1954年,《两兄弟》的成功亮相,开启了“新甬剧”创作和演出高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浪子奇缘》《秀才的婚事》《爱情十字架》《罗科长下岗》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先后上演。它们不但贴近当时人们的心灵,又不失对真、善、美的赞颂。

之后,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传统戏曲在全国范围内日渐式微,剧场往往是“台上比台下人多”。2002年,都市甬剧《典妻》横空出世,题材来自宁海籍作家柔石创作的《为奴隶的母亲》,从舞台设计到唱腔技艺都作了全面创新,拿下了全国各类戏剧的几乎所有奖项。专家感叹,小剧种出了大作品!就这样,甬剧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并且成功转型,从乡间草台进入城市剧场。

    

点亮传承之薪火

  

剧目是一个剧种的生命力所在。甬剧能在上海得到发展和繁荣,是因为剧目适应了城市群众的心理和审美趣味,社会上什么题材吃香,就赶写、赶排、赶演什么戏。

继《典妻》之后,剧团又接连创排了《风雨祠堂》《宁波大哥》《筑梦》等剧目,用现代气息、人文关怀、地方情韵和传统特质,打造精品力作。其中,《筑梦》改编自清末民初宁波商人的真实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宁波帮的“中国梦”,一举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省戏剧节新剧目大奖。

这些成就,离不开优秀的接班人代代相传。2009年,杨柳汀成为宁波甬剧的国家级传承人,收徒、传艺成为这名退休后老演员的生活日常。在2016年和2017年两年间,剧团招收甬剧班学员26人,新鲜血液的加入,为剧团和剧种的发展增强活力。

2012年起,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开展了甬剧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收集、整理甬剧的历史资料,出版了60万字《甬剧老艺人口述史》。之后,《沃幸康经典唱段专辑》《宁波甬剧传统优秀小戏》《郑健甬剧经典唱段MTV》等相继出版。这些书面文献和音像资料,不仅满足了广大甬剧爱好者,还为专业人员开展研究提供了素材。

 

开创多元保护路

  

鲜活的艺术唤醒了人们最初的文化记忆,而多元的传承保护之路让甬剧这一传统艺术更多、更广、更深入地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2012年甬剧非遗小戏展演在逸夫剧院上演,演出了在舞台失传已久的四出小戏。2013年开始,宁波电视台推出甬剧情景系列剧《药行街》《老爷升堂》《邻舍隔壁》等,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推广传统戏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剧团也始终没有放松对甬剧“小小传承人”的培养,先后在宁波江北育才小学、横街镇中心幼儿园、望江小学、华泰小学开设甬剧传承基地,受到了师生们的喜爱和欢迎。

2016年,宁波甬剧艺术博物馆在甬剧领军人物王锦文的多方努力下建成,小小的古建筑“宁静居”院落,素雅宁静,诉说着甬剧的沧桑、甬剧人的艺术人生。

几经沉浮,甬剧俨然已与宁波这座城市情感相依、性命相连。它代表着宁波这方热土和这里的人民,一曲宁波滩簧,情牵多少甬人。这就是宁波甬剧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