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废城市”建设的绍兴探索 |
|||
|
|||
|
周楷华 金燕翔 2019年4月底,绍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是浙江省唯一的试点。近年来,绍兴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持续提升城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试点建设也为绍兴的产业变革和绿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绍兴风光
变废为宝
在绍兴凤登环保有限公司,厂区里每天来来往往的槽罐车很是壮观。该公司的“高浓度废液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示范装置项目”,让这些载有医药化工废液的槽罐车,最后能装着纯氢、液氨等工业原料离开。自2017年建成运行以来,这一项目已累计处置绍兴及周边地区危险废物近10万吨,提供原料生产各类化工产品近20万吨,实现了危险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废物处理企业和项目,在绍兴并不少见。众联环保有限公司能够处理包括医药废物、农药废物等40大类共389小类的危险废物;绿斯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拥有完整的生物降解塑料技术体系,主要膜袋产品在堆肥条件下可实现90天后完全生物降解…… “这些是绍兴入围‘无废城市’的重要加分项。”绍兴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钱进表示,绍兴有良好的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基础,2018年,全市工业固废的利用处置率达到99.94%,领先全国。 生活垃圾方面,绍兴已开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拣设施建设。“通过政府部门规划、社会企业运营,目前已建立了214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以及4个区级分拣中心。”绍兴市供销社业务处负责人李勇说。 在占地4500平方米的绍兴市越城区城西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打包机、拆解机、泡沫热熔机等大型机器隆隆作响,被处理的垃圾中不乏废轮胎、碎玻璃、旧家具等低值垃圾。“通过相应的政策补贴,我们已经实现兜底回收,避免低值垃圾污染环境。对于旧家具等大件垃圾,工作人员还会上门回收。”李勇说。 “东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分布,也是绍兴获得‘青睐’的一大原因。”钱进说,绍兴的三产比例为3.6%、48.2%、48.2%,意味着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工业领域和生活领域,产量大且数量多。选择绍兴做试点,可以尽快出成果、成体系,为同类城市提供样板。 绿色循环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固废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700亿吨,不少城市面临“垃圾围城”。 绍兴也曾遭遇这样的窘境。在越城、柯桥的不少工业园区,随着生活垃圾不断增量,原本依托生活垃圾焚烧设备处理的工业垃圾无法消化,在工厂门口堆成小山。“生活垃圾处置能力接近饱和,工业固废虽已实现全量无害化处理,但专用处理设施仍存在911.8吨/天的缺口。”钱进说。 打造“无废城市”,首先要解决处置能力不足的顽疾。据悉,“无废城市”创建期间,绍兴要上90多个项目,其中规划引进项目30个,2020年完成63个。目前,绍兴市循环生态产业园二期工程正加速推进,建成后将新增1000吨/日生活垃圾和500吨/日工业垃圾的处置能力,有效缓解这一难题。 印染产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通过产业集聚提升,许多绍兴印染企业走上改造升级之路。“通过碱减量废水收集工艺,染整车间的单日用碱量减少半吨、单日用水减少60吨。”浙江爱利斯染整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国根介绍,印染污水则通过厂房地下管道输送到专业公司集中处理,由此产生的污泥被运输到另一家公司进行环保焚烧,产生热能回输印染企业,发电卖给国家电网。 “无废城市”更重要的内涵,正是用绿色方式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绍兴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在源头减量方面,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绿色园区建设、绿色工厂建设等5个项目,提升处置和资源化能力方面的项目则多达65个。其中不少项目涉及多个主体,如清洁生产审核就涉及企业100家。 目前,绍兴的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已有5个列入省级以上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最终目的,是要打造固废循环经济产业链。”绍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补齐短板的前提下,绍兴还将组建和整合固废回收利用产业链,形成“分类回收—清运—资源化”的闭环,从而改变小而散的固废回收和资源化格局,提升资源化利用效率和水平。 绍兴市循环生态产业园 再探新路
成为试点以来,绍兴“无废城市”各项工作快速推进。2019年开工的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达29.8%,提前并超额完成27%的试点要求;上虞区积极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统一回收、集中处置”,实现回收率和处置率100%…… 创建过程中,绍兴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诸多困难,亟待解决。 工业废盐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副产结晶盐类,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环境准入标准高,绍兴市已规划引进一个10万吨/年工业有机废盐资源化利用项目。“但要落地,最需解决的是土地指标。”项目建设方浙江德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设对土地、排污指标等生产要素需求大,德创环保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 技术支撑也是一大难题。建矿于1959年的漓渚铁矿曾为绍兴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随着矿石越挖越少,1000万平方米库存尾矿砂成为绍兴环保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综合利用难度比较大,找不到铁尾矿砂的处理标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需要制定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标准,以及更多先进、适用的技术支持。 此外,“邻避效应”也是规划者最担心的问题。公众明知公共设施十分重要,但谁都不愿意它出现在自己身边。“在大力培育绿色产业、绿色金融和绿色试点的同时,还需要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保障。”钱进说,在绍兴“无废城市”创建过程中,绍兴将制定62个各类固废管理制度,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无废城市”建设提供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