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乡村札记
寻路“未来乡村”

2020-03-16 09:30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陈国强

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党委书记 陈国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许多人心里,都有一个乡村梦。未来乡村,是什么模样?您可以来黄湖镇看一看。作为余杭区首个试点乡镇,这里正在探索打造未来乡村实验区。

为什么选择黄湖?这还得从5年前治理龙坞水库水污染说起。

201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来到青山村,对龙坞水库的水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水库里的氮、磷、溶 解氧等指标超标。经推断,首要原因是,当地村民常使用肥料、除草剂给水库附近的竹林施肥,土壤中残留的化学品就顺着雨水流入水库,造成水质下降。

由此,TNC工作人员张海江找到镇政府,推介公益项目水基金信托,计划以龙坞水库为试点,探索保护中国小水源地保护模式。治理方案是把水库周边的山林通过信托流转过来,集中管理,发展可持续产业,帮助村民提高收入的同时,补充保护项目资金。

免费治理水污染?很多镇干部觉得不可思议,一些村民甚至怀疑这个项目的真实性。当TNC团队拿出“真金白银”兑现承诺,支付山林流转资金时,村民才相信:这真的是一项公益项目,纯粹为了恢复水质,背后有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万向信托的支持。

在流转的土地上,包括农药、化肥、除草剂在内的各种化学药品被停止使用,保护组还对被破坏的地表植被进行了修复。到2018年,龙坞水库的水质提升到国家一类水标准,成为方圆50公里最干净的水源之一。

不用种田,喝上了干净的水,还多了一份租金收益,村民们对大自然保护协会的项目逐渐信任起来。随后镇政府和村委商讨当地的发展计划时,村干部常常会邀请张海江等年轻人来出谋划策。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但对于一个山区乡镇而言,靠什么吸引有想法、有志向的年轻人前来创业?有一次, 我和张海江交流起这个话题。他说:“现代年轻人向往依山傍水的乡居生活,喜欢离尘不离城的工作环境。黄湖是国家级生态镇,有齐备的生活设施,如果能通过引才进而招引项目落地,会衍生出乡村发展的新模式。”

张海江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想起了身边的一个生动案例。2018年,倾慕于优美和谐的乡村生态,“融设计图书馆”三位创始人张雷、塞尔维亚设计师Jovanna和德国设计师Christoph John带着他们的团队走进青山村。他们把村里废弃的礼堂改造成传统材料图书馆,还与本地有手艺的村民合作,就地取材创作艺术品,并把这些作品搬到“设计上海”“米兰设计周”等国际性舞台展示。

自从融设计图书馆、龙坞小水源地保护项目在黄湖镇落地后,先后有40多名设计师、环保志愿者、户外达人、自然教育从业者、农业从业者常驻镇上。

身边有这么多“高知”,一定要让他们发挥作用。镇党委研究决定,成立“未来乡村联合工作坊”,并把工作坊第一次会议议题定为“青山村的现状和未来乡村的场景设想”,邀请这些“高知”参加。在会上,每个人都把青山村称为“我们村”,提了很多良策,如尽快引进5G 网络、启动农文旅融合的特色招商、建立新村民与农户联系机制等,每一条都很务实,在规划未来乡村建设中,这些建议都被吸收写入。

厘清发展思路后,镇党委、政府马上组建工作组,分头通过招商、建设、推介等工作,一件件抓落实,在去年“以商招商”和宣传推介中收获成果:“最野奢”的六善酒店项目在青山村开工建设;户外体育项目“麦芒泥地跑”、滑翔伞,以及溪嶺研学基地在黄湖镇落地。越来越多“新村民”来这里安家,他们举办稻田音乐节、二手市集、越野比赛,为静谧的乡村带来活力。

随着项目接踵而来,一个村民宜业的平台正在形成。前不久,青山村党委书记俞祖根告诉我,村里的80后杨文莉辞掉杭州城里的工作,回村从事“麦芒泥地跑”项目的工作,还有很多青年准备改造老屋办民宿。

因水而聚,因人而变,因融而兴。今日的黄湖镇,未来乡村要素正在集聚,未来乡村模样已见雏形。在这里,比城市多了自然和安宁,比传统乡村多了国际化和现代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