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杭州评话沉浮录

2020-04-15 16:58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陈睿睿

陈睿睿

 

杭州评话,俗称“杭州大书”,也称“说书”,是一门说话的艺术。

从南宋开始,杭州评话就是杭州最为繁荣的瓦舍勾栏文化中的一支“主力军”。在没有那么多声色光影可供消遣的年代,它是老百姓重要的娱乐方式。


 


昔日辉煌

 

杭州评话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临安,由瓦舍勾栏中古代曲艺“说话”的“讲史”衍变而来。

一直到明末清初,现代意义上的杭州评话逐步形成,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银字铁骑雄辩社,四家金鼓竞争雄。要知古今兴亡恨,只在三声醒木中。”这是清代乾隆年间描述杭州评话盛况的诗句。

道光、咸丰年间,杭州评话更是出现了王春乔、谢万春、沈蒲包等一批著名艺人,拥有庞大的听众群体,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1839年,杭州评话艺人的行会组织“杭州评话社”成立。1923年,“杭州评话社”改建为“杭州评话温古社”。1958年,“杭州评话温古社”并入新组建的杭州曲艺团。

那段时期,杭州的茶馆大多都有杭州评话上演,成为很多市民的成长记忆。日常生活中,一些红白喜事也会请评话先生去暖场。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杭州评话日渐式微。

2008年,杭州评话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过历史浮沉的这门艺术再次回归人们的视线。

 

重塑生态

 

顾名思义,杭州评话表演多为一人,只说不唱。演出时,放一张书桌,后置一把高高的靠背椅,桌面摆有醒木、折扇、手帕等道具,说书人用杭州方言,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来表现布衣平民、帝王将相、侠客隐士等不同角色的不同心境。

好的评话先生,除了讲究口、眼、身、法、步活灵活现表达人物外,还能通过“评”讲述故事、评说历史,可谓“抚尺一拍风云变幻,扇子一挥千军万马”,眉飞色舞间尽现历史沧桑。

2017年5月12日,随着醒木一敲,已经85岁高龄的杭州评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自新站到了首届“中国浙江(杭州)·全国曲艺大书(评书、评话)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的舞台上。他讲的是杭州评话的经典传统书目《铫期贺寿》,一人分饰铫期与刘秀两个角色,来回切换自如,声音朗朗、中气十足……这次活动中,来自全国的26位评话艺术家登台,为观众带来经典的曲艺节目。

近几年,杭州通过搭建各种平台,提升社会对杭州评话的认知度,也使杭州评话得到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目前,杭州评话的主要演出场所为茶馆书场。杭州比较受追捧的古韵居书场、百姓书场和皇亲小茶馆等书场,均由社区支持开办。这些书场经常会邀请杭州知名评话艺人前来表演,通过传统评书的形式,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时事热点进行演绎,成为广大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活态传承

 

开办培训班、收集杭州评话的艺术史资料、整理出版传统书目……作为杭州评话的保护单位,10多年来,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在保护和开拓说书市场上做了很多尝试。

2008年,召集杭州评话老艺人进行口述录音工作,并记录整理成文,编印出版了《白蛇传》《隋唐》等6部杭州评话传统书目。特别是对李自新的《东汉》、王超堂的《岳传》等杭州评话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书目进行了录音录像。

2010年初,开办首届“非遗”曲艺培训班,面向社会公开招生,并免费培训。李自新、王超堂等杭州评话传承人亲自授课,从理论基础到舞台实践,为学员口授身教。

为了全面、系统地展示杭州评话的历史沿革、艺术形态、曲本文学特征、传统书目和代表性人物,2014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杭州评话》正式出版,用丰富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将杭州评话的历史原貌展现给大众。

经历历史的浮浮沉沉,如今的杭州评话像一位年迈的老者,在杭城的社区茶馆里,依稀还能听到大书先生们的说书声和醒木的敲击声。但也要相信,正如评话大家田连元先生所说:“只要人类还会说话,评话艺术就不会衰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