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乡村札记
筑梦新“医谷”

2020-04-15 15:5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汤卫

杭州市萧山区新街街道党工委书记 汤卫

  

新街街道位于萧山城区东大门,曾是萧山区工业重镇。5年前,受“两链”风险影响,辖区20家重点企业遭遇“滑铁卢”,导致街道经济停滞不前。

2015年9月,我调任新街街道党工委书记。走访企业过程中,不时有企业老总问我:“汤书记,传统产业不能做,新兴产业又在哪里呢?”

如何破解发展瓶颈,寻找新的蓝海?街道党工委发起大讨论,也曾尝试引进当时热门的新能源产业,但因没有任何产业基础、发展优势而作罢。

我们沉下心来,用60天时间走访了50家企业听取意见建议,并组织专班分别前往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学习,研究决定:主攻生物医疗产业,重点引进细胞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项目。

分子诊断、干细胞药物研发、高分子新材料……当我们恶补这些“高大上”新知识时,街道办事处内部也产生不同声音:这些产业培育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引进一大批高端人才。顶尖的科技人才愿意来小镇工作吗?

针对这些疑惑,街道多次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座谈会,统一思想:要把握健康产业发展趋势,用长远的眼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为未来发展埋下“创新的种子”,待到开花结果时,新街必会收获丰厚的回报。

引进的生物医疗产业该如何选址?有同志提议,开辟一片新地块建生物医疗产业园。我不同意这个常规做法,一是建产业园周期长,二是用地指标不够。最终,我们从如火如荼开展的“三改一拆”中找到“招数”:“腾笼换鸟”,将旧厂房改造成生物医疗产业平台,既盘活存量资产,又能快速承接产业落地。

街道租下浙江申新包装实业有限公司2.5万平方米办公大楼和1万平方米旧厂房,作为首批项目“孵化地”,命名为“新街科创园”。我们到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地,千方百计找“金凤凰”,专程拜访生物医疗产业的高精尖人才,洽谈招商项目。

正当我们四面出击、求贤若渴时,萧山区启动“5213”计划,面向全球广发“征集令”,招募带技术、带项目的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

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刘勇博士,带着“颅内生理信号采集系统”项目来参评,并夺得第一名。项目评委、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文景把刘勇博士推荐给了我。

我领着刘博士参观新街科创园。一开始,刘勇对新街的地理位置、园区配套等都不是很满意。我就从科创园的长远规划、人才政策优势等方面切题,真诚和他交心。刘勇也从创业需求的角度,向我提出很多改造厂房的意见。我承诺:“只要你来,都按照你的标准来改。”

2016年1月,刘勇带着他的团队入驻科创园。之后,他还将李鲁亚博士介绍给我。当时,李博士研发了“康复外骨骼可穿戴机器人”技术,想回国创业。经过几轮考察,李鲁亚博士也选择落户新街:“在这里,我看到了成长的空间。”

两个项目落户新街,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生物医疗产业的信心,也让我们初尝“以才引才”的甜果。紧接着,围绕高端人才和医疗生物产业的需求,我们装修改造科创园,出台人才项目支持政策,还与浙江大学、扬州大学合作共建研发平台等,全力优化新创企业成长环境。

口口相传,以才引才,形成了“滚雪球”效应。浙江大学陈玮博士带来贴片式持续血糖检测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还成功说服学弟吴成雄博士到新街创业,开展睡眠健康大脑产品的研发;吴刚博士从荷兰带回“大面积骨修复项目”;项春生教授把国家重点项目干细胞药物GMP基地建在新街……目前,新街已入驻20多家生物医疗企业,拥有6位重点人才、2位杭州市“521”人才和34位博士。

三年引才引智成果,让我们既喜又忧。喜的是为新街转型找准了发展方向;忧的是如何让项目长久安家,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为此,新街提出新目标:在科创园周边区域,打造一个占地500亩的国际生物医疗产业社区,引进生命健康产业项目的同时,增加专业配套、商务配套,打造名副其实的萧山“医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