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浙江非遗的活态之路

2020-05-15 10:08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邵玩玩

《今日浙江》记者邵玩玩


“同胞生命在呼唤,众志成城践使命。人间大爱重泰山,万众一心抗疫情……”疫情防控期间,由“新昌调腔”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莺制作的短视频《万众一心战疫情》刷爆朋友圈。近年来,传统非遗项目越来越多地揭开神秘面纱,走进老百姓日常生活,甚至通过文旅相融等形式为小康生活再添一把火,成为地方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


 


从冷门到热门

  

数枚长约8厘米的獠牙含在表演者口中,以舌为动力,咬、舔、吞、吐,再加上不断变化的脸部表情,人物形象一下子立了起来。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平调及其耍牙的绝活却鲜为人知。

无独有偶,经由天台干漆夹苎技艺制成的佛像能历千年风雨而无损。大英博物馆、多伦多艺术馆等竞相收藏传承人汤春甫的作品,但这项国遗项目却一度濒临失传。

改变非遗项目“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浙江把“使用”作为传承的手段,让非遗重新走进寻常百姓人家。各地纷纷建章立制、多措并举助推非遗复兴。

领全国之先首创非遗体验基地,温州闯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与乡村经济建设相结合、与群众文化生活相融合的新路子。

有着200多年制陶史的泰顺县大丘坪村,曾经流传甚广的手工制陶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着手非遗体验基地建设,该村一面修复柴烧龙窑用于烧陶,一面重塑以往生产生活场景,创设技艺体验服务,开发亲子活动和中小学生研学游等活动。3年来,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

截至目前,温州共建成县级及以上非遗体验基地99个,举办各类体验活动5836场,167万余人次参与了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体验。

“走出”展览馆,融入百姓生活,浙江各地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推动非遗向民间生活的回归,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的发展。

每年冬至,台州三门祭冬大典总是如约而至,2019年更是由此衍生出“赴浙里·寻初心”“ 海上畲乡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全县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5.9%和38.2%。绍兴致力于打造“非遗集市”品牌活动,连续5年,以静态展示和动态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在城市广场集中展示非遗项目。

随着非遗活动频频举办,群众的参与度也逐年提升。“我们要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使乡村文明与乡村富裕相适应。”省文联党组书记陈瑶说,不仅要让非遗“火”起来,更要让非遗成为引领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

 

从产品到产业

 

走进宁海十里红妆文化园,凤冠霞帔、五彩肚兜等传统嫁奁制品令人目不暇接。2019年底,“十里红妆”系列产品还亮相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经过抢救与保护,这项曾经默默无闻的非遗项目不仅重新“回归”新人的嫁妆单,而且在礼品、收藏市场上需求旺盛,年产值逾4000多万元。

从一件非遗产品衍生发展出一整条非遗产业链,甚至带动一方经济腾飞的例子,在浙江并不鲜见。很多地方通过打造非遗经济,将非遗资源转化成文化生产力,打响了非遗文化品牌。

“非遗+民宿”,助力民宿文化转型。在自然风光秀美的桐庐县,选择将自家院落改建成民宿者众多,但有特色亮点的却凤毛麟角。桐庐建成荻浦、合乡、石舍三个特色非遗旅游街区,在民宿中融入瓦石雕刻、绣花鞋、剪纸等传统文化元素,再现唐风遗韵。

在松阳农村,因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出现了一批闲置乃至废弃的老屋,这些古建筑不仅年代久远且韵味独特。该县积极指导村民改建老屋,除部分自住外,翻新后也作为民宿、工作室、展览馆等使用。当地还鼓励村民将文化、风物和民宿建设融合在一起,营造符合现代需求的公共体验点。

“非遗+旅游”,拓展文旅融合外延。2019年是浙江文旅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永嘉县抢抓机遇,迅速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助推非遗进景区、开发特色非遗旅游产品等。在今年跨年音乐会上,更是将“温州鼓词”“ 永嘉花鼓”“温州莲花”等曲艺项目搬上潮流舞台,让传统与时尚的精彩碰撞点燃现场观众的热情。

东沙非遗主题小镇建设在岱山县开展多年。当地通过举办非遗文化旅游节活动、重塑非遗民俗商业街区等举措,激活海洋非遗文化活力,开创了非遗产业与特色小镇联姻的“东沙模式”。 去年底,20个非遗主题小镇和30个民俗文化村入选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名单。

“非遗+文创”,激活非遗经济效益。为鼓励老百姓在家门口致富创收,三门县亭旁镇打造了一条特色非遗街区,当地手艺人和文创从业者联合研发了“祭冬五兽”“平调角色”等工艺品和非遗周边产品,一边在街区商铺售卖,一边搬上电商平台展销。“农产品+文创+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极大地推动了非遗文创业的振兴。


 

从保护到引领

  

针对非遗项目或多或少面临着无人问津、断代失传、创新无力等问题,浙江通过建立各项制度, 将非遗文化资源转化成促进农民增收的资本,让非遗项目在实际运用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2019年4月,全省推进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创新发展会议提出,要切实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全面构建非遗科学保护的新格局,并出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要求进一步推动非遗融入产业、融入产品、融入旅游、融入生活。

壮大民宿经济,浙江省文旅厅专门出台《浙江省乡村民宿提质富民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提出“开展文化主题民宿、非遗文化主题民宿等民宿新业态标准研究,出台一个文化主题(非遗)民宿地方标准,将当地文化注入民宿,使民宿拥有灵魂”。

振兴传统工艺,浙江早在2017年就有22个项目入选首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随后,第一批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亮相,包括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宁波金银彩绣等共计15个类别100个项目。这些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显著提高,广泛地进入大众消费市场。

在瑞安平阳坑镇体验木活字印刷术、在嘉兴秀洲新塍镇品尝传统糕点……2019年12月,第五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名单发布,其中非遗主题小镇20个、民俗文化村30个。消息甫一出炉,这些新增的乡村旅游打卡地就燃起了浙江群众的热情。

一项项保护制度的出台和实施,让非遗立足乡村文明建设,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实现了活态传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