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一钹一筷道古今

2020-09-28 15:0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其林

马其林

 

平湖钹子书属于叙事类说唱曲艺,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具有200年历史。以说表为主并见长,兼以钹子打击乐为伴奏。表演形式简便,一块醒木、一块手帕为说书道具,一根竹筷、一面铜钹子边敲边唱。曲调节奏明快,富地方特色,有长调、慢调、急调、哭调等,有传统长篇曲目近百个。

钹子书表演都为单档,说唱均采用平湖方言。由于听众以农民为主,新中国成立后被叫作“农民书”。1958年被列为浙江省地方曲种,被正式定名为“平湖钹子书”。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湖钹子书表演


爿爿茶馆钹子响

  

钹子书发端于清道光年间的上海南汇,光绪年间传入平湖,风格逐渐本土化。平湖艺人主要唱“社书”,娱神也娱人,说唱民间故事,传递因果报应,倡导与人为善。其他时候,艺人则去“立白地”,找块空白地敲钹子开唱。一段书唱下来,把钹子翻过来,向听客讨钱。

新中国成立,为平湖钹子书带来了发挥作用的舞台。1958年,徐阿培代表平湖钹子书,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大会。平湖曲艺团进行文艺改革,书目从“帝王将相”的传统书目,改为“星星之火、开天辟地”的革命题材,全团编演现代书计17部,包括《战斗在敌人心脏里》《智取威虎山》《51号兵站》等。由此,平湖钹子书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文艺轻骑兵。

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平湖人听钹子书蔚然成风,曾出现“爿爿茶馆钹子响,个个青年喉咙痒。日夜听书不算数,田里做做喊几声”的盛景。1964年全年听众达到76万人次,当时全县人口只有38万。

 

推陈出新上舞台

  

从最初江湖气十足的“立白地”,到进茶馆入书场驻场演出,再到现在以舞台艺术为主要表演形态,平湖钹子书走过的每一步,都是艺术上推陈出新的结晶。

1958年12月,港中人民公社文工团大胆尝试,对平湖钹子书予以戏剧化改革,排演了原创小戏《第二次上战场》《母女争先》,定名称“钹子戏”。将原来一人清唱的曲艺,改为多角色,曲调分男调、女调、清板、快板、慢板,以体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气氛;乐器从单片改用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笛子、鼓板和锣鼓等民族乐器。演出获得一致好评,被评为“优秀剧目”。这次尝试,为后来的钹子书艺术改革开创了先河。

经过几十年的创新,平湖钹子书的表演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的突破,走上舞台艺术之路,涌现出钹子书说唱《毛估估》《乘电梯》、开篇《唱不尽嘉兴好风光》《我跟爷爷学种菜》、钹子书《情暖邻里》《奶奶的小竹篮》《变》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艺术逢春放光彩

  

平湖市广陈镇与上海金山区廊下镇,一衣带水,南北毗邻,当地称“南山塘”和“北山塘”。中通一座石梁古桥——山塘桥,遂成“一桥两山塘”的美誉。

经过开发,南山塘集镇已成为平湖接轨上海的重要窗口。在南山塘新开发的商业项目中就有“平湖钹子书书场”。

常年于此说书的是徐文珠的平湖钹子书班底。徐文珠是已故平湖钹子书大师徐阿培的千金,女承父业,成为平湖钹子书第九代传人,现为平湖钹子书国遗传承人。

徐文珠从1979年起向父亲学艺,1980年正式登台演出。她嗓音圆润,口齿清晰,所会传统书目众多。至今一直从事各类民间演出,在上海金山和浙江嘉兴一带享有盛誉。

徐文珠秉承的还是传统的平湖钹子书表演范式,是地道的说书——一面钹子、一根筷子、一方醒木、一块手帕,是其前部的道具和舞美。其代表作长篇曲目《杨家将》系徐阿培先生嫡传版本, 拿手曲目还有长篇《狸猫换太子》《九更天》。父亲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是原创钹子书《一粒米》,徐文珠张口就来。

徐文珠经常向游客介绍,她之所以能在家乡驻场演出,都归功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好时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