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乡村札记
生态湿地的“生金之道”

2020-09-28 14:2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金方剑

武义县履坦镇党委书记 金方剑

 

履坦镇是武义县的北大门,武义江、白鹭溪在这里交汇,形成了近千亩的生态湿地。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武义江和白鹭溪被工业废水污染,湿地变成了“沼泽地”。近年来,武义县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生态修复,让湿地重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景致,并对沿岸古村落开展抢救性修复。2018年,湿地所在的坛头村成为国家3A级景区,被命名为浙江首批传统村落。

2017年8月我到履坦镇任职。和部分村书记座谈时,听到坛头村党支部书记林伟良抱怨:县政府出这么多钱把村庄变美了,但没有给村集体和老百姓带来额外收入,每年湿地的维护保洁费都要十多万元,反而增加了村集体负担。

我想,这就是当下乡村普遍遇到的“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的问题。如何走出转化通道?一开始,我也找不到头绪。

一次,我与来访的专家闲聊。听他们说,履坦镇交通便捷,文化底蕴丰厚,坐拥千亩湿地,非常适合各类社会组织安营扎寨、开展活动。这让我茅塞顿开:何不筹建一个社会组织“大本营”,吸引各地知名社会组织来履坦开展活动,既带动人气,又能丰富村庄业态?

这个想法得到坛头村两委的响应,村里很快修缮改造了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明末清初古建筑“宾德堂”。紧接着,我们四面出击,主动推介,邀请武义县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钓鱼协会入驻,还主动对接金华智库学会、浙师大文创学院等,邀请他们到坛头村组织活动。

创办田庐文创园的徐成斌非常热心此事,不仅腾出接待大厅、民宿,为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便利,还出资举办高规格的诗会、音乐会、书法展。在文化名人的微信朋友圈中,坛头古村渐成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一天,林伟良到我办公室,坐着一声不吭。我问:“现在村里人气旺了,有没有带来收益?”他向我倒苦水:半年间有60多个社会组织在坛头村举办过活动,但都是匆匆来匆匆走,彼此间没有交集,和村里的交流更少。“留不住人,怎么有收益?”

林伟良的话提醒了我,必须想办法让这些社会组织的精英人士留下来持续发挥作用。2018年9月,镇党委研究决定,由坛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社会组织联盟——“湿地红社”,注册成立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

“湿地红社”成立后,我们主动联系金华市知名的社会组织,用招商的方式邀请他们来“落户”。因为坛头村便捷的交通、优美的环境以及口口相传的美誉,60家社会组织欣然应允,多位诗人和画家建立了工作室,在这里落户“安家”。

为鼓励社会组织多举办活动,带动更多人来履坦镇学习参观,镇党委制定奖励政策,通过量化积分、星级评定,给予社会组织每年5000元到20000元的扶持,鼓励他们将坛头村变成活动的“会客厅”。

发挥众多社会组织的聪明才智,2018年以来,坛头村连续3年举办湿地旅游文化节,组织了省级生态运动会、年俗文化节、烟花篝火晚会、瑜伽大会、汉服节等300多场活动,累计有10万余人参加,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让履坦镇成为“金武后花园”。

活动接踵而来,带来了产业的兴旺。履坦汉服节打出名气后,婚纱摄影、影视取景产业发展起来。目前,坛头村引入6家实体公司,涉及婚庆、文创、茶道、教育培训等领域,培育出湿地观光、乡村民宿、康养基地、研学体验等新业态。

随着产业注入、游客增多,老百姓家里特色农产品供不应求,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40多万元增长到100多万元。今年,村里还在加紧修复1.2万平方米的古建筑,不少文创团队排队租用场地。

引入社会组织,引来精英人才,带活乡村产业,履坦镇这条乡村振兴的路子走对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