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生态文明
守绿换金的衢州之路

2021-10-22 10:27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刘 易

刘   易

  

初秋的三衢大地,山青水碧、秋色宜人,呈现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衢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高位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10多年来,衢州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攻坚战,全力护好绿水青山,积极推动“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在绿色发展中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衢州石梁溪

  

坚定走好绿色之路

  

这些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保持持久定力、展现战略担当,围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系统设计、制度设计,探索出一条生态治理能力升级、生态制度体系完善、生态经济优势迸发、生态建设走在前列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2016年,《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屏障”作为四大重点之一,提出要“推进全市域生态功能区和全市域景区化建设,落实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把违法建筑、不把污泥浊水、不把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确保一江清水出衢州”。

2018年,市委提出“1433”发展战略体系,“1”即“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同时部署“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工程。“衢州有礼”的首要内容是敬畏自然的“自然之礼”。

2021年,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努力将衢州建设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示范标杆。

从坚守生态良好底色底线、深入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攻坚战,到抓好环保督察整改、破解一批历史遗留难题;从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到大力培育发展美丽经济和数字经济,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道路……衢州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铺展着新时代的美丽衢州新画卷。

 

加速释放“绿色红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衢州,好山好水好生态,正孕育幸福“蝶变”。距离衢州市区20分钟车程的柯城区九华乡茶铺村原本游客稀少。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这一带的森林资源成为开发亮点,打造成了灵鹫山国家森林运动小镇。短短几年时间,年接待游客迅速上升到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

发展方式的转变,往往在于“一念之间”。常山县辉埠镇曾因钙产业带来了GDP,也因环境污染被称为“灰埠”。常山县痛定思痛,关停轻钙企业,拆除石灰立窑,淘汰生产线,由“两山银行”支持实施矿地整治修复项目,对污染矿地和周边土地进行集中收储。如今,这里连片的水田变美景,今后还将建成一座矿山遗址公园。

在衢州,依托“两山银行”,山水林田湖草房矿等各种农村闲散生态资源,清晰权属、统一登记后,都可能成为可储蓄、有利息、能融资的生态产品,给老百姓增收带来帮助。

“颜值变价值。”常山“两山银行”负责人说,自成立至今,短短10个月,他们就已发放生态贷款1.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9.6亿元,收储土地17312亩、闲置民房43幢、废弃厂房8.4万平方米、香柚树苗木30万株、水库水面经营权5个,有效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以绿色发展为指引,衢州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衢州一方面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建立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服务机制,凡是环保、能耗等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一律拒绝,已累计否决项目640多个;另一方面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成功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打造“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钱江源国家公园

 

改革筑起“护绿防线”

 

进入新时代,生态环保工作面临数字化变革,而衢州以大融合服务大格局,协同推进“一张网”实现生态环境一体化监管的改革举措,也成为擦亮生态底色的“点睛之笔”。

依托生态环境数字化平台,衢州推出包括“环境芯”“环境眼”“环境码”“环境链”等多个环境监管典型应用场景的“生态协同治理链”,初步实现了物联感知实时触达、数据汇聚智能分析、综合应用辅助决策、业务协同闭环治理等核心功能。据了解,“环境眼”系统自2020年10月底试运行以来,总计发出预警信息1200余条,均在无人值守情况下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和处置。

同时,作为重化工结构相对偏重的衢州,还将改革目光瞄准了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

今年以来,衢州在全国首创并集齐了工业、农业、个人领域三大“碳账户”体系,建立贯穿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碳排放可计量体系,系统推进工业、农业、居民生活三大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截至目前,三大碳账户体系共计覆盖全市125家工业企业、180余家种养业大户、144万社会居民。

企业是城市环境治理的“末梢神经”,也是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推动生态环保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

“上次提的几个建议太实用了,我都按照你说的优化了。”作为衢州生态环境服务专员队伍中的一员,童云海等人通过“专家+专员”服务模式,与100家企业结对,开展环保服务上门活动,为企业节省了数千万元。

2020年以来,衢州市生态环境局通过“老环保”帮扶结对企业、“刘博士”坐堂“环境医院”等“专员+专家”精细化服务的方式,走一线、解难题,真正让生态环保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绿色保障”,打出了漂亮的服务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