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石塘七夕“小人节”

2021-12-31 14:3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毛炳聪 邵银燕

毛炳聪    邵银燕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北宋时期,民间在这一天有“拜双星、并乞巧、玩摩睺罗”的习俗。在浙江温岭的石塘,一直延续着叫“小人节”的习俗,是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石塘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人节”上孩子们点香祭拜

 

溯源乞巧节

 

七夕最初是一个以“曝书”“曝衣”为主要内容的岁时节日。从西汉初年开始,牵牛、织女的爱情神话逐渐渗透七月初七这一天,并最终形成了以“穿针乞巧”“守夜祈愿”等为主的节日民俗。

随着北宋时佛教中摩睺罗六岁出家成佛的故事慢慢融入,七夕节供奉摩睺罗偶像开始流行开来。后来,摩睺罗在佛教中的信仰光环逐渐退去,变成纯粹的玩偶。石塘“小人节”主祭品——彩亭中的玩偶即由此而来。

300多年前,石塘、箬山先民从闽南迁入时,把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一并带了进来。年复一年,现在已成为当地人心中那一抹化不开的乡愁。

七夕这一天,整个箬山鞭炮声声、烛光点点。当地信佛的人家都要为1—16岁的孩子过节日,祭拜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七娘夫人”,称为“做七月七”或“小人节”。家家门前摆起供桌,上面摆放彩亭或彩轿。男孩子用彩亭,女孩子用彩轿。桌上还有五牲(三牲)、五果、六菜等祭品。

涨潮时分,由女性长辈主祭,点香祭拜、许愿祈福,接着焚烧彩亭和彩轿,祈求七娘夫人护佑孩子聪明、健康,也求家庭平安。香燃尽时,全家再次揖拜,燃放鞭炮。

  

神秘的“七”字    

 

温岭石塘一带的孩子16岁时要过人生最后一个“小人节”,因此会格外重视供品和仪式规程。彩亭必须是三层的“满金亭”,上面增加了上京赶考的人偶,表示孩子即将成年。

要有七种祭品,其中雄鸡头必不可少,鸡蛋要放七枚;在满金亭的背后,挂一袋由七个种类组成的鲜花;敬上七满盅酒以示圆满。家人穿上新衣新裤新鞋,擎香祈祝后,将七根香插在彩亭前,并将七色线和状元锁挂在脖子上,成人仪式才算圆满。

“小人节”源于“七”这个数字具有的民俗意味。对祭祀的极限和所有死去者灵魂的还阳日,儿童是最没有反抗能力的,所以父母们用赎买和认亲(认七娘夫人为干亲)的方式,来换取儿童平安。因而,有这一仪式的地方把“七月七”直接称为“小人节”。

同时,“小人节”的仪式特征还具有“成年礼”的性质,并唤起宗族认同,稳固家族群体的历史记忆和加强个人、家庭对于家族群体的责任意识。


彩亭玩偶


情系梦归处

 

“小人节”不仅代表了一种习俗、一份乡愁,更代表了中华民族一脉相袭的文化传承。自2015年起,温岭市每年组织举办大型集体祭祀仪式,以“敬畏自然、守望传统、崇尚生命”为核心,积极提升节日内涵,扩大网络宣传,给古老的家庭祈福仪式注入时代新活力。

2017年,石塘七夕习俗入选浙江省“民间民俗·多彩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2019年8月27日,石塘镇人民政府在东海天后宫前广场举行了“曙光圣地·祈福纳祥”石塘七夕习俗祈福礼活动。当地渔民穿上传统服饰,展示渔家风采;孩子们精心打扮,接受众人祝福。全省150多位民宗代表观摩了此次盛会,8万网友一起参与分享《温岭日报》的全媒体直播。

源于当地对七夕习俗的生态化保护和传承,该非遗项目也屡屡获奖。2017年,“小人节”祈福礼获台州市“醉美乡村”文化礼堂礼仪大赛金奖。2018年,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石塘小学报送的《“七夕小人节”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成功入选全国“非遗进校园”十佳创新实践案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