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生态文明
浙江渔场逐梦“强富美”

2021-05-08 11:2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崔丽 朱海洋

崔丽     朱海洋

 

海洋渔业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礼物,但过度捕捞一度导致资源快速衰竭。2014年,为破解“鱼仓闹鱼荒”的全国性难题,浙江作出“修复振兴浙江渔场”决策部署,“打、减、转、增”并重,以“打”开路,减船转产、增殖放流,全面推进渔场修复振兴。如今,“三无”渔船基本绝迹,“绝户网”难觅踪影,伏休季再无渔船顶风作案,渔业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一条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清晰可见。

  

象山县石浦港码头休闲渔船 胡 婧 摄


破解荒漠化发展瓶颈

  

浙江是海洋渔业大省,然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渔业资源衰竭愈演愈烈。2014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推出“渔场修复振兴计划”,省级28个部门和沿海4市纵横联动、协同作战,全力推进“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

“一打”,即严厉打击无船名号、无船籍港、无船舶证书的涉渔“三无”船舶,以及其他各类非法行为;“三整治”,则指整治“船证不符”捕捞渔船和渔运船、整治禁用渔具、整治海洋环境污染。

浙江先后制定近100项制度、标准和规范,涉及渔船管控、网具整治、幼鱼保护、伏休管理、环境治理、渔民养老、减船转产等,修订了190多项执法权力清单及运行流程,为渔业执法监管提供制度保障。比如,针对幼鱼保护,浙江率先制定带鱼等6种重点保护品种的最小可捕过渡性规格,并通过人大立法,开创性地联动市场监管部门禁止销售最小可捕规格的保护品种幼鱼;又比如,在全国首批实施浙北渔场梭子蟹限额捕捞管理试点,并开发海上自动信息采集系统,建立渔获物定点交易、渔捞日志、船位通报等制度。

最新数据显示,浙江沿海已累计取缔涉渔“三无渔船”(含小型船筏)1.9万余艘,约占全国取缔总数的近一半;清缴违禁渔具110万余张(顶),约占全国2/3;全面完成7000多艘“船证不符”的整治;累计没收违禁渔获物800余吨,查处违法违规案件近1.9万起。

  

重构现代化治理体系

  

修复振兴渔场需要党委统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区域联动。

这是渔业渔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一次大重构。在浙江,行刑衔接上,公检法、海警等部门无缝对接、依法惩处;“打非治违”中,政法、经信、渔政、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海事、海警等部门密切协同、联合作战;生态保护上,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整体联动、合力治污;此外,组织、宣传、发改、人社、财政、金融等各个部门,则在干部培养、舆论宣传、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法治轨道上,浙江有组织体系、工作体系。相比之下,德治与自治显得更为开放多元,地方各显神通,形成精彩丰富的“海上枫桥经验”。

象山海保渔业服务公司成立于2019年,以片区为单元,管理914艘大型船只,提供办证检验、伏休管理、隐患排查、安全救助等服务,受到“船老大”们的一致欢迎。目前在浙江,像这样的基层渔船管理组织已有189个,由政府购买服务,渔船船主部分出资,实现渔船安全生产的公司化服务和组织化管理。象山县水利与渔业局局长张洪成认为,这些服务资源的整合,大大减轻了主管部门的压力,也更利于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有效协同。

近两年,在德治为基、法治为要、自治为本的“三治合一”模式上,浙江又融入“智治”,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实现精密智控。在象山县的“智慧渔港”大屏上,所辖渔船定位清晰可见,红黄绿等各色代表不同状态,监控人员可实时作出分类处理。

目前,浙江已投入7亿多元用于渔业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了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小物标雷达监控系统等,升级改造了1万余艘大中型海洋机动渔船的北斗定位终端系统和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避撞系统,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渔业安全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大大提升了安全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效率。

   

执法人员检查海鲜市场


拓宽可持续发展空间

  

与“打”和“堵”相生相伴的是,浙江渔业的“转”与“拓”。

步入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一顶顶巨伞罩在池上,能加热、能充氧,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别人一年只能养一季虾,这里能养四季,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

企业负责人黄元明在养殖上确有一套,早年养殖加州鲈鱼,国内产量数一数二,后来转型南美白对虾,又跻身全省行业的“隐形冠军”。“5年前,基地养殖面积还只有100多亩,现在1200多亩。海洋渔业的整治5年,正好成就了养殖业的黄金5年。”黄元明快人快语。

“打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可持续发展,要让渔民有收入、有出路。”临海市港航口岸与渔业管理局局长刘勇说,这几年,临海的养殖与近海捕捞结构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对虾养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全市面积已有8000多亩,年产值近两亿元,后续发展势头仍十分迅猛。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渔港管理处处长林建国介绍,近几年,宁波的国内海洋捕捞产能连年下降,但海水和淡水养殖产能却一直呈增长态势,养殖区域从象山港拓展至渔山海区,养殖类型和品种也越来越多元化。与此同时,宁波还积极引导捕捞渔船从生产性转向休闲体验式捕捞。

在象山石浦镇,王卫平就将转产转业的渔船改成了7艘休闲渔船和4艘远洋海钓船。游客大多来自公司团建或家庭聚会,包下一艘船五六千元,既能出海体验收网捕捞,还能在船上直接尝鲜,近年来生意不断走红,“跟风者”越来越多。

浙江还大力推进以资源修复型人工鱼礁为重点的海洋牧场建设,共建成12个海洋牧场。“十三五”期间,全省共投入资金5亿多元,累计放流水生生物苗种240余亿尾(粒),以促进海洋生态环境改善和渔业资源养护。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浙江已有两万渔民有序转产转业,传统渔民养老保障实现全覆盖。一幅“渔业强、渔区美、渔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