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大家专栏
涵养文化根脉

2021-06-02 14:5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叶小文

叶小文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强调要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从国家科委设立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2000年),到国家文物局主导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2016年),再到正在进行中的“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程”,这一系列工程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种文明自觉、一种文化自信,是对原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时的一种深层思考和回应。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当下的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文化的根,维系着民族精神。根脉维系得当,根深才能叶茂。

涵养文化根脉,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历史自觉。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进而不断增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自觉性,不断培厚敬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涵养文化根脉,就要充分发掘其当代价值,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历久弥新。“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而言,保护是前提,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文化走过数千年的历程,经过了无数的起起伏伏。它曾历尽沧桑,饱受磨难,却在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发展中,形成了绵延不绝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体系。我们开展“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程”,就是要涵养文化根脉,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