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一片叶子的“前世今生”

2021-08-16 15:0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李 虹

李    虹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历史上关于安吉白茶最早的记录,出自宋徽宗赵佶所著《大观茶论》。

千年后,被宋徽宗慧眼识金的安吉白茶,因其“鲜如鸡汤、香若幽兰”的特性而名扬四海。2010年6月,安吉白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吉白茶炒制

 

追根溯源寻“茶祖”

 

在宋代,白茶被视为品质最佳的精品,蔡襄有诗赞:“古人偏爱云腴白,佳句谣传玉律清。”明陈继儒在《茶董补》中称“白茶,上所好也”,说明白茶在明代尤其珍贵,受到帝王的青睐。

不过,白茶本是“崖林之间偶尔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在古代也并不多见。千余年来,安吉当地流传着“白茶祖”“白娘子与白茶谷”等传说,正式记录则最早发现于1930年《孝丰县志》。

《大观茶论》中的白茶再现,已经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

1979年,安吉县林业局专家在林业普查中,于海拔800余米的大溪山中发现了一株“性状独特,主脉微绿、嫩叶纯白”的茶树。据已80多岁的老农桂先生介绍,桂家自清乾隆年间由安徽迁来时,此地就有大小两株白茶树,后被称为“白茶祖”。这比孝丰北天目马铃岗发现的白茶要早150余年。

桂氏延绵十几代,茶树一直是家族共同财产,分家不分树。此树每年开花,却很少结籽,种下籽也不见出苗。被发现时,小白茶已被移栽却没能种活。大山中的这棵白茶树仅此一株,十分珍贵。对此,安吉县林业局十分重视,立即拨款对这棵“白茶祖”进行专门保护、培育和管理。

1980年,“白茶祖”被科研人员“请”下山,后成功实现无性繁育;1998年,安吉白茶园面积扩展至1500亩,实现大面积种植。安吉白茶这只隐匿在山林中的玉凤,终于飞出大山,走上发展之路。

 

好趁春光茶事忙

 

自古种源难得、茶树难养,安吉白茶自是精贵,历经千余年,已形成独特的制茶工艺,发展形成了包括采摘、摊放、杀青等7道工序在内的一整套制作技艺。

采茶颇为讲究。安吉白茶只能用春茶前期、中期的鲜叶,须分批多次采摘,不采碎叶、鱼叶,做到“五分开”:幼龄和成年茶树叶分开,长势不同的鲜叶分开,晴天叶雨天叶分开,上午采和下午采分开,不同地块的分开……

炒制的工艺要求更高。为保持白茶颜色鲜绿,叶张完整、条直,对手法、温度、湿度的要求都非常苛刻。过程中须边杀青边理条,采用抖、捞、搓等手法,达到叶不焦梗不红,以充分保持白茶的鲜甜味。

“山村忙煞清明后,茶灶家家焙绿云”“高岩得笋和烟煮,细火煎茶带月斟”……从采茶、炒茶,到烹茶、品茗,在安吉,家家户户乐享茶事。元旦设茶果待客,立夏“烧茶”祭神,订婚仪式上送“定亲茶”……其中最隆重的茶俗活动,当属“祭茶祖”。

旧时,凡到茶叶开采时节,茶农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山仪式,白茶再兴后,茶农对白茶祖的祭祀更格外看重。祭祀大典设司仪、主祭、陪祭,“请茶祖”“献礼”“敬香”“敬酒”“读祭文”“赐旗”等环环相扣,氛围庄重。

如今,一年一度的安吉白茶开采节上,既有传统的祭祀程序,又有各种采茶比赛、对歌比赛,斗茶表演及学术研讨等活动,尽现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香袅袅茶韵长

 

一棵白茶繁衍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如今,安吉白茶种植面积达17万余亩,年产值27.6亿元,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7600余元。“传奇”背后,是当地在保护、发展与传承上的不遗余力。

20世纪80—90年代,安吉确立“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鼓励农民发展白茶产业。“当初农民并不愿意种,关键怕风险。”时任溪龙乡乡长叶海珍说,乡里党员干部带头、大户示范,并提供科技帮扶和政府补贴,茶园面积迅速扩大。

“1997年,白茶苗7毛钱一株,我们借1000元买了1050株,当年卖茶苗就赚了2400元,买了台彩电。”黄杜村村民李粉英说,如今她已是一家茶厂的老板娘了。

为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安吉制定发布《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国家标准、《安吉白茶绿色原料生产操作规程》地方标准等;创新“母子”商标品牌管理,实行“安吉白茶茶园证”制度,建立县域内安吉白茶茶园数据库……

一系列举措下,安吉白茶成长为“叫好又叫座”的茶叶品牌,连续12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前十强。

为传承和发扬白茶文化,安吉从2014年起启动白茶非遗项目传承计划,建立传承人档案,着手培养一批白茶手工炒制技艺传承人。

如今,一批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不仅活跃在青山绿水间,在每年白茶制作期到茶农家指导,还将白茶文化带进校园,担任“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指导员,让娃娃从小接触白茶文化,让安吉白茶制作技艺后继有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