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领导要论

超常规推动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袁家军
2021-08-31 09:3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建党百年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我们乘势而上开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征程,重点、难点、关键点在山区26县。山区26县能否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能否取得标志性成果,事关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全局。我们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以更大的决心、齐心协力、采取超常规举措推动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的发展新格局,开启山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山区26县与全省同步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

 

去年以来,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率先突破”,突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牢牢抓住山区发展四个“关键发力点”,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新举措,推动山区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与全省同步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

绿色动能持续增强。2020年,26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7亿元,增速稳定在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520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扩大,旅游业增加值达到570亿元。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2020年,家庭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全面清零,2.1万农民实现异地搬迁。26县实现县县通高速,11个县通高铁,结束了遂昌、松阳、龙泉、庆元4县不通铁路的历史。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倍差不断缩小。

山海协作纵深推进。2020年,全省新签约山海协作产业项目450个,完成投资550亿元;强化山海协作产业平台共建,9个工业产业园、18个文旅产业园共完成投资386亿元,新引进项目212个,到位资金322亿元。累计建立42个“飞地”,实现26县共建平台全覆盖。

民生福祉稳步提升。大力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20分钟交通可乘圈、30分钟文化服务圈。26县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推动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对26县全覆盖,17个县县域就诊率超过90%;完成458万人农饮水达标,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

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成立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更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实现支持政策更集成、重点更聚焦、机制更完善,形成了自上而下推动和自下而上发动的生动局面。

总的看,这一年多来,26县生态底色更加靓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更加顺畅,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实现了生态优化、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但对照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目标新定位,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26县发展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我们要客观全面正视这些问题,充分估量26县跨越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既坚定信心,又拿出真招实招硬招,挖掘潜力,聚焦重点,破解难题。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开启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征程,26县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任务,找准山区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以真金白银的大投入、集成精准的大政策、系统重塑的大变革,全面激发山区26县发展活力创新力竞争力,加快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加快培育形成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努力推动山区同步迈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向往之地。

确定新目标。要着眼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新场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突出创新导向、生态导向、民生导向,明确新阶段目标和指标体系。衡量地区差距和山区发展,不看GDP总量,但要看发展、看质量,更要看人民生活品质指标,突出一些重要的定量指标;不仅要看共性指标,更要突出差异化指标,以更为科学的目标指标引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对26县要分类推进,在跨越发展和生态发展两大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对松阳、云和、庆元、景宁、龙泉、文成和泰顺等7个重点帮扶县,要给予更突出的关注,实行更加差别化、精准化的帮扶政策,同时这些县自身也要更努力地发展。要加快在有效投资、产业升级、财政收入、居民就业和增收,集体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质、绿色低碳、农村集成改革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制定一套指标体系,从基础性的具体指标抓起,实现精准衡量。

开辟新路径。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认识新山区、构筑新优势、打造新形态,“一县一策”为每个县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和政策工具箱,推动共性问题共同解决、个性问题个别解决,重塑山区发展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开辟山区发展新格局。

走出科技创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的融合聚变之路。这是新发展阶段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和显著特征。要充分发挥山区后发优势、生态优势,多渠道导入科技创新、数字变革、绿色低碳等新动能,把生态工业、数字经济和生物产业等培育为山区绿色崛起的战略引擎。跨越发展类要更聚焦先进制造业、生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谋划实施一批能够改变山区发展格局的大项目大平台大产业;生态发展类要做优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动山区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走出厚植特色放大特色的快速裂变之路。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就是新空间。围绕发挥山区特色优势做好战略规划,每个县都要深入挖掘和提升山区独特价值,谋划打造1张强县富民、独具特色的,牵一发动全身、一子落满盘活的金名片,形成吸引集聚高端要素、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吸铁石”“聚宝盆”。跨越发展类要突出谋划特色产业,按照“一县一业”的思路,打造一批标志性的县域现代化产业集群;生态发展类要突出谋划旅游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聚焦一些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文旅农相结合的特色产业链。

走出山区基本形态整体提升的全面蝶变之路。政府“有形之手”要发挥更大作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倾斜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带动作用,以山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平台和城镇化发展格局中的大投入,实现大变化、大提升,每个县都要加快形成具有山区魅力的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基本形态。主要包括“7个1”,即力争打造1个产值100亿元级的特色生态主导产业,1个3平方公里以上的特色产业平台,1批高质量“产业飞地”“科创飞地”,1个高品质县城中心商务区,1个高能级交通(高铁)门户,1条山水城文交融的美丽风景大道,1系列由公共文化中心和高水平学校、医院等构成的优质公共服务,形成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基本场景、基础支撑。

 

明确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

 

2021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开局之年,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必须迈好第一步、展现新气象,拿出一批有标志性、开创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要根据五年工作目标,科学确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年度工作目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作战图,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窗口,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实施招大引强行动。对绝大多数山区县的现代化而言,新型工业化是绕不过去的,没有新型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财政也很难实现“自理”。山区也能搞工业,搞创新,把全球最高端的企业引进来,把高新低碳产业搞上去,关键是如何进行全球化招商,如何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每个县都要找准自身定位,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确定1—2个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加快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跑道,形成自己独有的金字招牌。一要下大力气招引“链主”企业。县委书记和县长要亲自谋划、亲自招商,根据山区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招商地图,确定特色高新低碳产业,努力引进1家“链主”企业、1个央企项目,同时利用其辐射带动作用,集合产业链上各个规模企业的生产、供需等环节,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对这1—2个特色高新低碳产业和“链主”企业要研究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二要打造高能级产业新平台。加快整合提升26县开发区(园区),以建设低碳园区为导向,集中力量加快建设1个特色产业平台。加大力度推进浙西南科创中心、长三角(衢州)创新创业园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引进集聚高端科创人才,增强山区创新发展动能,打造产城融合新标杆。三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合力营造适合高新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降低企业市场准入门槛,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迭代推进“标准地”改革,不断激发市场活力。要围绕企业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引育更多“链主”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这是营商环境是否优良的根本标志。支援地要协同山区县,围绕26县明确的特色标志性产业链,建立健全项目共招共引机制和产业平台共建共营机制,合力推动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转移和辐射,引导更多“链主”企业和优质项目在山区开花结果。

实施牵引型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要解放思想,树立长远眼光,投入真金白银,加快建设一批能改变山区发展格局面貌、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投资项目。一要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超常规加快建设内畅外联交通体系,尽早填补机场空白,完善通用机场网络,加快衢丽铁路、杭衢高铁、杭绍台铁路等铁路项目建设,高水平打造高速公路网,加强四沿美丽富裕干线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纵深推进建制村双车道和百人自然村通等级路,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3个“1小时交通圈”。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全省同步布局新基建。加快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钱塘江、瓯江等干支流堤防提标加固,推动江河流域上下游协作。现在马上要进入汛期了,要切实深化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提高山区防洪减灾能力。二要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要抓好省市县长项目,发挥政府投资的牵引撬动作用,引进布局一批具有竞争力优势、乘数效应的标志性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山区产业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推动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三要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要聚焦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优质化,舍得花大力气建设一批具有带动性和标志性的社会事业项目,加快补上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硬件短板。支援地要与山区县合力谋划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立省属国企在山区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引导机制,加大政策性银行支持力度,尽早改善山区县区位条件;合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动优质企业赴山区开展合作;树立公共服务共享理念,不仅在硬件上支援山区社会事业发展,更要在优化服务、提高质量等软件上加大帮扶力度。

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促进行动。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机遇,不断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新通道。一要坚决守牢生态保护底线。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区规划,全面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丽水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加快“六大森林”建设,探索建设国家公园县,高质量打造“诗画浙江”金名片。二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抓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率先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一批低(零)碳试点县镇村。三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途径。完善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快“两山银行”“两山基金”发展,培育“两山公司”等市场主体,推动水权、碳汇等自然生态资产交易取得实质性进展。支持丽水建设国家级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打造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支持衢州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丽水争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和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

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山区城乡发展新格局。一要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支持衢州、丽水市区建设百万级人口的新型城市,支持衢州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丽水建设“跨山统筹”试验区,以加快市民化集成改革等超常规举措,聚集人气、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推动人口、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加快打造衢丽花园城市群,积极推动衢州、丽水融杭联甬接沪,共享发展红利。以未来社区理念实施城市改造行动,系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实现需改尽改。二要提升县城综合能级。深入实施“小县大城、产城融合、组团发展”战略,打造县城“标配版”,推动更多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推进中心镇、小城市和美丽城镇建设,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集成。

实施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行动。全面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六大行动”,以深化“千万工程”牵引新时代乡村建设,推动山区未来乡村建设,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体系,把产业发展落到农民增收上来,打造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一要做强特色旅游品牌。率先启动山区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计划,把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古村落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串珠成线,鼓励工商资本深度参与山区旅游开发,打造集文化、美食、生态于一体的千万级旅游大景区,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大品牌。二要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要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整合提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发展常山胡柚、江山蜂蜜、处州白莲、庆元香菇、缙云麻鸭等历史经典农业,打造长三角最安全最具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基地。支持丽水、衢州打造中国产茶、产菌强市,支持磐安、淳安、松阳、仙居、天台等地创建国家级中药材示范基地,持续推进“百县千碗”工程,因地制宜推行“古法耕种”,打造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三要做好文化转化文章。活化利用山区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化打造“四条诗路”,加快推进“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形成人文之美、生态之美交融交汇的美好图景。做强历史经典产业,加大茶叶、丝绸、青瓷、越剧、中医药等历史经典产业保护传承力度,打造一批历史文化标志产品。四要实施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大力实施强村惠民行动,组建强村公司,推动山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加快消除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相对薄弱村。多措并举帮扶山区就业困难人员多渠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山区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山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要加大向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选派人员的工作力度,打造一支过硬的驻村干部队伍。谋划开发山区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数字化场景应用,实现人群精准识别、情况动态监测、政策综合集成、帮扶直达到位。支援地要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到山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要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建设消费帮扶综合体和特色街区,拓宽山区26县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山区县建立农产品、土特产销售窗口、电商平台。

实施突破性集成改革推进行动。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撬动山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通过调动社会、市场和广大群众积极性,创造山区发展核心驱动力,释放山区发展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一要强化数字化改革牵引。以数字孪生空间重塑山区发展空间,加快梳理山区26县数字化改革“三张清单”,按照“大场景、小切口”,谋划开发一批能够牵引带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应用,推动重大改革落地见效。二要强化城乡集成改革。率先在26县探索推进“三块地”改革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体系,以深化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市民化集成改革,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打造“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改革升级版,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推动异地搬迁政策惠及面拓展到26县低收入农户和整村(自然村)搬迁农户。三要强化现代乡村治理。迭代升级“基层治理四平台”,把传统治理智慧和现代治理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四治融合”模式,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建强基层组织、配强干部队伍,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行动。聚焦“山”的特色和“海”的优势,推动山海协作来一场变革,拓展迭代山海协作内涵、载体、方式,推动政策制度集成、数字化系统集成、帮促力量集成,形成先富带后富的持续强劲动能。一要打造一批高质量“飞地”。加快“科创飞地”“产业飞地”建设,创新推动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山区转移,打造一批产业链协作、公共服务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形成山海互济、携手共富的良好态势。各大湾区新区、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等都要提高政治站位,在推动“产业飞地”“科创飞地”等方面算大账、有作为。二要滚动推进一批山海协作产业项目。推动山海协作结对市县开展产业对接,推动发达地区开发区(园区)与山区开发区(园区)结对共建,推动县域全面协作向平台精准对接转变,构建项目共引、产业共建协作新格局。三要推动“山”“海”高效联动。以义甬舟大通道为核心推动山港高效对接,推动“四港”联动发展,建设义甬舟大通道西延战略支点平台载体,拓宽山区要素循环“出海口”,打开山区开放发展新空间,形成山区借海跃升新格局。要有领导干部会商机制,开展交流互访会商,同时在产业帮扶、创新人才支持包括干部交流等各方面都要全面发展,还要比一比谁做得好,总结提炼最佳实践。

实施公共服务提质扩面行动。聚焦人的现代化,大力推动社会政策从兜底型向引领型转变,加快缩小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城乡同标同质,更好满足山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一要突出均等化。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向山区26县下沉倾斜,补齐山区公共服务布局短板、质量短板和效能短板。二要突出标准化。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率先实现教育、卫生领域现代化。三要突出优质化。以教育共同体、医共体、帮共体和“互联网+”等方式,推进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让山区人民有获得感、可达可感。支援地要积极推动“校际结对帮扶”“双下沉、两提升”及文化走亲等活动,在科技、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开展有实质性内容的交流对接活动。完善“千校(园)结对”帮扶关系,加快教育共同体全覆盖,积极引导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到山区26县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以党建统领推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事关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是必须紧紧抓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率先建立山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形成“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的滚雪球效应。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从整体观、系统论出发,率先建设变革型组织,提高山区塑造变革能力,建立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一把手要亲力亲为,带头从体制机制上做前瞻性、系统性和穿透性的思考谋划。选优配强领导干部,提升“八个力”,打造一支具有推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健全干部交流互派机制,5年内选派1000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到山区26县任职或挂职。

建立超常规的政策体系。围绕跨越式发展和生态发展两大类、7个重点帮扶县和“八大行动”,进一步谋深谋实倾斜支持政策。土地方面,省级层面要加大对空间规划指标和建设用地指标的统筹力度,特别要优先保障重大项目、“产业飞地”“科创飞地”,确保山区发展获得必备的土地要素支撑;财税方面,要兼顾补短板、提效率、增动能,调整优化转移支付的方式与重点,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撬动效应,除了面上对山区26县实施普惠性税收政策外,对“产业飞地”“科创飞地”要实施特别的税收政策。金融方面,拓宽山区发展投融资渠道,发挥各级政府产业基金带动作用,对符合产业基金管理办法推荐立项的山区项目,优先予以支持;加强央行政策性资金定向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向山区26县分支机构下放农户贷款、小微贷款授信等审批权限;支持符合条件的山区发展项目申请政府专项债券;降低担保费率,更好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人才方面,大力鼓励人才向山区流动,加大对下沉人才各项政策优惠力度,赋予山区县人才“引育留管用”等方面充分自主权,在住房保障、职称评审、岗位竞聘、高层次人才评定、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省级重大人才项目中,对26县的人才适当放宽申报资格条件,不设申报指标限制,对紧缺急需的人才,可赋予全省通行的人才码,在全省各地享受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深化创新共同体建设,支持26个山区县建设“人才飞地”。对重点帮扶县,各方面政策都要更大力度倾斜支持,专门制定多对一、全方位、一体化的帮扶政策。

夯实工作基础。进一步发挥专班作用,建立健全山区26县目标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对山区26县实行“一县一策”,省直部门要加快推动,各地也要加快梳理。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要加强统筹协调,省统计局要建立适合山区26县新的统计指标体系,省直相关部门要协同配合、通力合作;市县层面要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完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26县每个县都要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计划,每个支援地也要有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计划,全方位把基础打牢,把年度目标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完善争先创优机制。建立受援地自强自立发展、支援地真刀真枪帮扶、省直部门精准有力政策支持的考核导向。借鉴东西协作考核机制,强化差别化政策激励,把资源和政策集中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市县,形成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态势。构建26县与结对帮扶的部门和地区联动考核机制,提高结对帮扶质效。及时总结最佳实践,成熟一批、推广一批,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山区不是我们的包袱,而是发展的希望所在”。山区26县能否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是示范区建设的底色和成色能不能提升的关键。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光明大道走下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开启山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新征程,力争干出全国可推广可复制的机制性制度性新标志性成果,让山区真正成为令人向往的幸福美好家园。


(摘自袁家军同志2021年7月19日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暨山海协作工程推进会上的讲话摘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