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艺术振兴乡村的鄞州实践

2022-01-10 15:2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徐明华 金国娟 陈亚妮

徐明华    金国娟    陈亚妮

 

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共同富裕,文化先行。如何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发挥好文化先导作用?近年来,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宁波市鄞州区进行了探索。从2020年初起,鄞州提出并运用“艺术振兴乡村”的理念,通过文化艺术赋能乡村建设,让艺术融入乡村、文化滋养心灵、文明引领生活、产业顺势导入,有力促进了环境美化、产业优化、社会文明。

 

先行探索

    

鄞州区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2200多年历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宋韵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从宋代政治家王安石、《三字经》作者王应麟到当代大提琴家马友友、书法家沙孟海、奥运冠军杨倩等,可谓人文荟萃,星光璀璨。近年来,鄞州区系统梳理乡村资源,各村充分发掘梳理出区位环境、自然山水、历史人文、党建等各具特色的资源图谱,为乡村资源重构、优势重塑、艺术振兴做好充分的准备。

规划设计体现乡愁,就地取材有机更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鄞州区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保护乡村历史文脉。环境整治以查漏补缺为主,重点关注边角空间的设计,留住村民的记忆与乡愁。东吴镇童一村是千年古刹天童寺边上的一个小山村,曾经房子破败、环境脏乱,年轻人都进了城。2019年底,村里听取乡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的建议,进行以“保持老街风貌、深耕老街文化”为基调的综合整治,同时赋予老街新的功能,吸引年轻人回归。村民们高兴地说:“如果把破房子都改造成高楼,那就不是我们的家了。现在城里人羡慕我们都来不及!”在建设中,各乡村都注重就地取材,既节约成本,又浑然天成。姜山镇茅山路两边的公交候车亭,是用山上的毛竹编的;东钱湖镇的城杨村则将原来的猪舍直接改造成了农场。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鄞州区十分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乡村建设以村民为主体,让其全程参与定位、设计及实施过程,村里的能工巧匠个个都成了“大艺术家”。城杨村发动村里的泥瓦匠、木匠、篾匠、裁缝等作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在专业艺术团队指导下,利用村里石块、毛竹、干草和废旧衣物等现成材料打造出各种标志物。水榭亭台、廊檐围墙、水车、草帽……都是村民们亲手制作的“艺术品”。村民们还主动将自己家中的一些老物件贡献出来形成“爷爷家的宝贝”旧物展览,生活和艺术、当下和历史融为一体。

顺势导入特色产业,形成可持续的共富模式。艺术振兴乡村,归根到底要通过艺术赋能,导入产业实现经济和人的振兴。鄞州区因势利导引入能扎根于本土、自然生长的美丽富民产业,文旅融合项目、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东吴镇启动“在东吴,遇见另一个我”系列文旅活动,开展“我在东吴做木匠”“我在天童修古道”“我在东吴种禅米”等12个子活动,文旅融合品牌红红火火;童一村与宁波大学合作建立创业创新基地、引进中央音乐学院设立音乐实践中心、邀请北京大学教授驻村传学,顺势导入优质产业。

    

建设成效

    

艺术美化乡村,改善了人居环境。在鄞州区的乡村,大到乡村的空间结构、建筑造型色彩,小到家庭的庭院布局、设计风格,都体现了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审美的需要。咸祥镇芦浦村打造了儿童游乐场、爱心墙、艺术休闲椅等“亮点工程”,村民们闲暇之余有了更多休闲娱乐场所;下应街道的湾底村将党建元素、文化元素、中国传统元素融于日常小景,对村庄的文化墙、道路旗幔、路灯等进行了立体式、景观式提升,打造出“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

艺术繁荣经济,促进了共同富裕。艺术振兴乡村带来了人才回流、产业振兴,提高了村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曾经偏僻、贫穷的“空心村”城杨村经过艺术化改造,2021年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五一”小长假单日峰值达到6000多人次;村民年收入从3万元增加到8万元,村集体新增展览馆、酒吧、直播间等固定资产面积共约370平方米,村集体自营年收入预计从原先不到10万元增长到30万元以上。

艺术点亮心灵,提升了乡风文明。在艺术振兴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村民们加强了对村落的情感归属,减少了矛盾纠纷。艺术熏陶如春风化雨般感染村民,提高了村民的素养和境界,也唤醒了村民沉睡的文化自觉,增强了文化自信。有宁波香格里拉之称的童夏家村,以“小村庄”承载“大道理”,在村口电线杆、河边步道、村民家门口等地随处可见哲学经典,整个村庄就好似一幅哲学地图。“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等朴素的道理来源于村民生活,又反哺村民生活。

保护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焕发生机。艺术振兴乡村,使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发掘、保护和传承。天童老街的“邵家井”始建于1914年,曾因道路扩建被埋没,在此次艺术振兴乡村过程中得到了复原,老井周围成了村民的公共交流空间;云龙镇拥有丰富的“龙”文化遗产,重点谋划了“二月二龙抬头”全镇龙舟巡游活动、在中小学开设龙舟特色课程,将龙舟文化推向大众。

    

实践启示

    

坚持因地制宜,各美其美。有效的乡村建设要遵从乡村固有的内生逻辑,焕发乡村内在的生长性。鄞州区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出了一个个生态美村、文化古村、艺术名村、旅游强村。浙江拥有丰富的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各地在乡村振兴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各美其美,切勿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重视人的因素,激发潜能。艺术振兴乡村,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也不是艺术家的自娱自乐。群众是艺术振兴乡村的主力军,不仅是获益者、见证者,更是生产者、建设者、经营者和管理者。鄞州区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挖掘群众潜能,动员村社能人巧匠参与建设,同时十分注重后期的运营维护,走出了一条“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的良性路径。

强化系统观念,久久为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要实现的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同步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艺术改造环境立竿见影,产业导入也能短期见效,但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生活情趣、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养是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需要久久为功。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好本土各类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统筹利用好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已有平台,系统性全方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发挥好文化的先导作用,促进文化文明、经济社会的融合提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