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滚”出精彩火花

2022-07-31 15:3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钱梦佳

钱梦佳

 

余杭滚灯是一种融竞技、武术、舞蹈于一身的汉族民间舞蹈。它以竹片编成的大型圆球体为主要道具,在圆球体中心悬挂一个竹编小球,小球中安放灯烛,舞动起来滚滚向前、灯光闪烁,视觉上形成一只滚动的灯,故称“滚灯”。由于它最早起源于钱塘江北岸的余杭一带,故又名“余杭滚灯”。2006年5月20日,余杭滚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余杭滚灯表演


历史悠久


余杭滚灯历史极为悠久,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余杭滚灯”有过这样的描绘。

关于它的起源,在余杭民间有着多种说法,传播较为广泛的便是“强身健体抗海盗”——800多年前,翁梅乡的老百姓利用钱塘江海涂晒盐,制盐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却也引来了海盗的入侵。为了能与海盗抗争,当地一个习武的老人想出了一个又能强身健体又不枯燥的锻炼方式。他用劈开的毛竹片编制成一个空心的大圆球,球的中心装一竹编球形小灯,内燃蜡烛,舞动起来时烛光飞舞,很是好看,便给它取名叫“滚灯”。他将滚灯设计成大中小三个型号,还编排了几十种舞动滚灯的套路,传授给乡亲们。

渐渐地,村民们的身体强壮了起来,而那些海岛的探子远远发现村民在舞动发光的滚灯,猜不到是什么新式武器,再也没有来进犯……此后数百年间,余杭民间一直把滚灯作为一种吉祥之物、强体之宝、娱乐之器,每逢元宵节或庙会必参与表演,因而世代相传。

 

老少皆宜

  

滚灯世代流传,得益于余杭的天时、地利与民俗。余杭是南宋的京畿之地,各种庙会活动频繁。滚灯上下左右翻滚,使行人避让,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所以其往往出现在踩街队伍的最前面,成为旧时活动的必备节目。

余杭滚灯有九套二十七个表演动作,包括缠腰翻滚、金猴戏球、旭日东升、白鹤生蛋、鹧鸪冲天、蜘蛛吐丝等。这些动作名称不仅有趣,且传神贴切。如“白鹤生蛋”代表会出生一只小仙鹤,以此命名该动作有一种吉祥的寓意。舞者站立于灯前,将灯往前一推,然后小步跑去追灯,当跑至灯前时,双手在滚灯顶部一按,纵身跃过,有点类似体操运动中的跳马动作。人跃过,灯留下,象征着生下的蛋。

经几代民间艺人和群文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余杭滚灯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既有江南舞蹈的秀美俏丽,又有民间体育杂技的刚劲健美,传统版滚灯正焕发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活力。如新编创的女子版余杭滚灯改用小滚灯,一人一手提一只滚灯,使得表演者舞动滚灯时更轻柔,透着江南女子的灵气。还有激越昂扬的学生版,其道具采用小滚灯,同时搭配少年舞蹈,目前在余杭各中小学校里颇为流行。

虽然表演者的性别、人群不同,但余杭滚灯表演时总是按一定程序进行,结尾必是“开荷花”。男子表演一般用“黑心”大滚灯(武灯),而姑娘们与小朋友们表演时则使用“红心”小滚灯(文灯),编排上在男子阳刚大气的音乐中附加江南女子的抒情,同时体现少年活泼俏皮的玩乐兴致,伴以锣鼓、唢呐,让人感到铿锵有力,十分出彩。

 

舞向世界

  

“余杭滚灯舞起来/舞遍钱塘 舞热神州 舞出国门外/余杭滚灯“非遗”美/代代传承永不衰……”《余杭滚灯舞起来》的歌曲在余杭大地上不断唱响,备受百姓喜爱。

观滚灯舞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圆圆满满”和“滚滚向前”的寓意也十分讨喜。自1997年,余杭滚灯被列入余杭的“特色文化”之后,为了促进有效传承,余杭在一些有条件的乡镇和学校,建立起近十个传承基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会舞滚灯的年轻艺人。 

如今在余杭,民间滚灯队伍渐渐壮大,已有上百支。古老的滚灯嫁接现代元素后,活力焕发,朝气勃勃地走进世博、舞向奥运、亮相新西兰——

2008年8月8日17点50分,激扬雄健的余杭滚灯亮相“鸟巢”舞台,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做了6分钟的热场演出。74名演员向全世界展示浙江独特的地域风情。这是我省唯一入选开幕式文艺表演的节目。

2010年2月26日至3月7日,余杭滚灯作为2010年我国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代表浙江省参加新西兰元宵灯会表演节目。

2019年7月7日,余杭滚灯艺术团赴南非东开普省格拉汉姆镇(区)参加南非国家艺术节闭幕式演出。

……

“滚”进鸟巢、“滚”向世界,我们期待,余杭滚灯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亮相,向世界人民展示江南舞蹈的炫彩魅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