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青瓷之源千峰翠

2023-10-15 15:2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赵辰勉

赵辰勉


越窑青瓷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东汉时期,越窑成功烧制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由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此后,越窑的烟火世代延续。其制瓷技艺、装饰工艺和造型款式,在中国古代均达到了极高水平。尤以烧制宫廷用瓷的“秘色瓷”,是我国古代陶瓷烧制的经典。2011年5月,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窑青瓷拉坯工艺


千年翠色依旧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类冰。其实,它是东汉至宋代在浙江宁绍平原一带以生产青瓷为主的一个庞大瓷窑群体。著名的窑厂分布在慈溪的上林湖及周边、曹娥江中游的上虞等地。

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需求,越窑瓷器器型和特点是发生过一定改变的。东汉到三国时期,瓷胎较白,而釉色则是淡青色,典雅明亮;器物纹路多见水波纹、叶脉纹。三国到西晋时期,越窑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特点是增加了许多象形实用器具,如人俑、烛台、水盂等。

到了唐朝,越窑迎来又一个黄金发展期。此时在浙东地区遍布各种大小窑厂,如今尚存遗址170余处,规模宏大者屡见不鲜。唐代越窑瓷器胎体细腻致密,一代名瓷“秘色瓷”也随之诞生,皮日休称其器型“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则对其颜色情有独钟,写下“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赞誉。

也在此时,越窑青瓷与以中原邢窑为主的白瓷体系并驾齐驱,确立了“南青北白”的生产局面,并开始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国家。

北宋时期,各种繁复精致的装饰图案开始流行,包括鸳鸯戏荷、龟伏荷叶、双凤衔枝、鹤翔云间等。南宋之后,由于龙泉窑的兴起,青瓷生产制作中心转移,越窑逐渐衰落。


技艺更迭不辍


“似冰类玉”的釉色效果,与越窑高超成熟的制瓷工艺密不可分。越窑青瓷从原料到器物成型,要经过70多道工序,主要有开采、粉碎、筛选、淘洗、沉淀、陈腐、练泥、拉坯、晾坯、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窑、烧制等。

越窑的窑厂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龙窑,此时的窑炉比较原始,温度也只能达到1100度左右。帝王将相的盘盏、文人雅士的酒杯,很多都出自于一座座依山而建的龙窑。汉代之后,通过更改窑炉底部的角度和材质,不仅增加了窑炉的容积,也更有利于升温和保温。

出现于唐代的匣钵,则让烧制质量实现了划时代的飞升。所谓匣钵是一个个分体可以叠加的盒子,这样在叠烧时,重量不再由最底下的器具承受,而是由匣钵独立承重,一方面瓷器不容易坍塌,另一方面也可以令瓷器更为轻薄精巧。有了保护,釉面也更加均匀,为秘色瓷在这一时期的诞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龙窑成器,火中取瓷。越窑青瓷器物种类包罗万象,除了碗、盘、盏、杯、盆、碟、簋等生活用具外,还有大量猪圈、狗圈、米筛、畚箕等。这些器物大多装饰纹样复杂细致,最常见的为网格纹、连珠纹,此外还有龙纹、凤纹、菱形纹、四神、佛像、仙人等,不可谓不多样。


昔日荣光再现


今年,一壶四杯的“青影”作品、青玉杯、越瓷牡丹瓶等作品成功入选杭州亚运会特许商品。其设计者、越窑青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顾少波说:“越窑青瓷跟亚运的碰撞,不仅能让中外友人真正感受越窑青瓷在使用过程中所呈现的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千年前“色如茶汤”的秘色釉得以再次被烧制出来,离不开一代代青瓷手工大师的探索,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层层保护。现如今,越窑青瓷已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既是古人与今人生活美学的连接,也是带有温度的历史传承。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了解、体会到“似冰类玉”的越窑青瓷魅力,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等各地政府都把研究和恢复越窑青瓷生产作为保护的重点内容。通过打造战略平台、完善帮扶政策、发展旅游文化交流等多种措施,一步步丰富文化阵地、推进产品内容创新,将越窑青瓷这个浙江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符号更好地保留和发展。

宁波市推出“品字标”《越窑青瓷食具》标准,使得越窑青瓷的质量有扎实的检验依据;绍兴市聚力打造上虞瓷源文化小镇,为越窑青瓷开辟研究、交流、制作和展示的一片天地……千年翠色,在传承与创新中重获新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