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探索文博强省新路径

2023-02-20 10:1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邵玩玩

今日浙江记者  邵玩玩

 

之江大地,郁郁乎文哉。浙江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资源,是民族精神和浙江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让每个浙江人为之自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全面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深化文明探源实证,加强文物价值挖掘,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博强省。全省新增世界文化遗产3处、建成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布25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81处增加至281处……遍布全省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展现出古老文明的绚丽风采。

 

良渚博物馆“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


文物保护强屏障

  

提起古色古香的村落旅游,松阳常常成为游客的首选地。然而,这片“最后的江南秘境”,一度也面临民宅年久失修成为危房的尴尬境地。2016年,松阳开启“拯救老屋行动”,率先探索低级别非国有产权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新路径。“老屋+民宿”“老屋+工坊”“老屋+工作室”等多种业态遍地开花,270幢老屋重焕新颜、12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体现在一个个老屋、一座座古廊、一家家宗祠之中。过去十年,浙江文物保存状况全面有效提升,52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项目、907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项目陆续完成,涌现出荣获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异项目奖的义乌古月桥修缮等典型工程。

在温州,文物保护从“人巡人看”变为“天看云算”,2022年上线的“古系列·云端守护”文保利用平台,为全市古廊桥、古码头遗迹等26类18512处古迹提供“数智守卫”,防火、防洪、防盗、防虫,文物从此有了聪明的“安全卫士”。

不只数字赋能,浙江还坚持规划、监管、研究阐释等多管齐下,把文物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全方位立体式保护。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省级层面,《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出台;《温州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台州府城墙保护条例》《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27部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全省文化遗产法制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

研究阐释趋于多元。成立西湖学研究院、运河(河道)研究院、良渚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启动三大世界级遗产申遗档案整理,编撰出版《西湖丛书》等,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保护屏障日益牢固。十年间查处整治文物安全隐患7321处、文物法人违法案件48起;开展文物火灾专项整治行动8次;率全国之先组建省级文物安全巡查队,推动各地成立“妈妈护宝队”“企业家护宝队”等护宝志愿者队伍,着力构建“人人都是文保员”的群防群治新格局。

    

文明之源耀浙江

  

走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林木葱郁,水系纵横,目前开放的城址区是公园的核心部分,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贯穿其间,尽显5000年前水乡泽国风姿。

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上山文化三张史前考古金名片熠熠生辉。近年来,浙江深化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研究,构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夯实浙江作为100万年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重要发源地的证据。

“考古中国”18个重大项目中,浙江牵头2项、参与2项,数量居全国第一;4处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从史前星火,到历代辉煌,再到近代变革,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层层发掘,“文明之源耀浙江”品牌不断擦亮。

探源工程成果丰硕。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迄今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遗存;义乌桥头遗址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彩陶、米酒;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遗址……一项项考古成果,实证浙江是世界稻作、茶叶、漆作、瓷器的主要起源地。十年间,浙江累计考古发掘项目537项,发掘面积超56.3万平方米。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浙江段)和良渚古城遗址相继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红色印记底色丰盈。浙江全面启动革命文物的专项调查、抢救保护、管理研究等工程,公布了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54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9061件/套,现有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218家,红色阵地遍布城乡。追寻初心,一条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延伸开来;“百年党史文物说”“革命文物青年说”等系列活动,传颂革命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开展红色主题展览376个、相关活动2127场,党史学习教育越发生动鲜活。


文博服务惠民生

  

20年前,西湖在全国率先实行景区免费向游人开放。此后,环西湖除文物保护单位外的所有公园绿地都免费向游客开放,并带动西溪湿地5.79平方公里区域免费开放,使世界遗产真正造福于民。

惠民的关键还在于让百姓便利可得。浙江依托“浙里文化圈”数字化应用,推出以文物考古为重要内容的“文脉”板块,为百姓提供博物场馆预约、线上展览、地图导航等“一站式文化链接”。

走进博物场馆,丝蛋白加固技术、绉丝纱包覆技术等纺织品文物保护“黑科技”,将来自各个朝代的丝绢一一复原,供观众领略古老技艺的魅力;全球领先的扫描、建模、3D打印技术,让端坐于石窟中的佛像走出悬崖峭壁,实现不可移动文物跨地域展览,中国五大石窟在同一展厅内汇聚一堂。

探索文物赋能共同富裕路径,浙江充分发挥“文物+”杠杆效应,推进文物与旅游、教育、科技、文创等深度融合,通过文物活化利用促产业、扩消费、增就业,实现百姓“富口袋”与“富脑袋”双轮并驱。

绍兴市优化调整围绕鲁迅、徐锡麟、陶成章等名人故居展开的旅游产品和项目,串珠成链、以点带面,目前已成功打造名人故居经典游线40条,全年吸引游客800余万人次。

舟山市在“双减”背景下,打造“走读昌国”研学项目,发挥文物建筑、遗址遗迹和非遗传承展示基地的功能,采用“实地探寻+零距离体验”的模式,让市民亲临现场参观学习。

兰溪市诸葛村推广诸葛智圣文化、三国文化,精心设计一批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羽毛扇、孔明锁等文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年产值超400万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