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生态文明
湿地修复 浙江这样做

2023-02-20 11:4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杨晨 钱志冲

杨 晨  钱志冲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近年来,浙江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责任落实、严格保护、科学修复和合理利用等四大机制,不断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有力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打造了湿地保护管理“浙江样板”。

2月2日,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举行。

   

 

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 陆瑾 摄


“湿地水城”展杭州之美

  

莲花滩上,苍鹭悠然漫步,忽而扑棱飞起;梅林路两侧,红梅、绿萼梅含苞待放……兔年早春,万物舒展,杭州西溪湿地公园里游客络绎不绝。

今年是杭州市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第20个年头。作为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在20年的探索中,找到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创造了湿地保护“西溪模式”。

与2005年刚开园时相比,西溪湿地游客可免票参观的区域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扩大到5.79平方公里,公园累计接待游客5000多万人次。10多年来,湿地的生态多样性并没有因人类活动而受到影响。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新增819种,昆虫增加了421种,鸟类增加了127种。

“西溪湿地是杭州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缩影。”杭州市林业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2年以来,杭州相继实施了西湖、西溪、运河综保工程等,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科学配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改善了西溪湿地水体环境和生态环境,恢复秋雪庵、西溪草堂等45处自然和人文景观。

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还在改善城市防洪、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提升杭州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7年10月“罗莎”台风和2013年“菲特”台风期间,西溪湿地分别蓄积了1200万立方米和1300万立方米洪水,快速降低了杭州城西水位,保护了周边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去年,杭州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全力推进杭州湾湿地项目,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湿地率不低于8%,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

如今,杭州湾南岸不仅草地丰美、芦苇成片、鱼鸟成群,还集聚了上汽大众、吉利汽车、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等一批优质企业和功能平台,成为令人艳羡的宝地,也为“杭州湿地故事”添加了生动注脚。

 

“人海和谐”谱南麂篇章

  

会场上,好消息传来:浙江平阳南麂列岛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是迄今为止,除西溪湿地外,浙江省的第二个世界级湿地。

南麂列岛湿地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岛礁星罗棋布,岸线逶迤曲折。这里有鬼斧神工的奇礁怪石、绚丽夺目的金沙彩贝、丰富繁多的生物种类,素有“贝藻王国”“海洋生物基因库”等美誉。

“能获此殊荣,与保护区锲而不舍抓好‘四大工程’建设密不可分。”南麂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南麂保护区秉承“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恢复、合理利用”的湿地保护原则,全力推进“生态、科技、美丽、富民”建设工程,持续续写人海和谐的南麂篇章。

生态是南麂的第一优势。为打造碧海银滩“生态岛”,南麂保护区始终坚持依法、依规保护南麂列岛湿地,尤其在管理上坚持“常新”,在管护手段上做到“常效”,在严格管控上保持“常态”,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科研是南麂的第一支撑。为打造南麂生态系统保护“科技岛”,南麂保护区持续加大科研合作力度,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研成果应用度和普及率。目前,保护区已创成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温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引进“省千人才”、培养博士后等各类高层次人才8名。

美丽是南麂的第一品牌。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美丽岛”,南麂保护区在环境品质上做文章,完成了陆岛联网工程、南麂客轮及码头功能更新、环岛公路“白改黑”、弱电“上改下”、农村饮用水、农污工程零排放、垃圾生态化外运等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南麂岛整体环境质量。

民富是南麂的第一追求。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富民岛”,南麂保护区坚持走“生态、高端、极致、国际化”旅游发展路子,探索发展“旅游+”发展模式,鼓励岛民从事特色餐饮、渔家民宿、景区导游等经营活动,最大限度让岛民共享生态保护的成果。近6年来,南麂列岛已累计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8.5亿元。

 

“诗画天堂”显浙江之韵

  

“世界上有90%的湿地已经退化或消失。”《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博士在大会致辞中说,我们失去湿地的速度是失去森林速度的三倍。湿地修复,迫在眉睫。

浙江始终以强化生态修复为抓手,通过部门联动、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等举措,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

部门联动抓好湿地保护。浙江成立各级湿地保护协调机制,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等部门协同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将湿地资源保护发展纳入“美丽浙江”“五水共治”“林长制”等重点工作考核,压实地方政府湿地保护主体责任;在全国率先实施重要湿地生态补偿机制,连续两年累计补偿资金6693万元。

科学修复提升湿地功能。浙江实施重要湿地提质增效、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红树林保护修复、海洋生态岛礁等工程,推进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整治修复海岸线360.13公里,建设美丽河湖3670公里,补植、种植湿地植物5000多亩,栖息地改造1万多亩,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合理利用共享绿色空间。浙江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省湿地公园建设,打造“湿地金名片”。全省近90%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免费开放,成为市民日常休憩、健身的场所。形成了运河文化、农耕文化等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湿地文化。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2处、省级重要湿地87处、湿地类自然保护地79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13个、省级湿地公园54个、湿地及与湿地有关的自然保护区12个。浙江湿地以10%的省域面积为全省26%的高等植物、近20万只水鸟提供了生存环境,全省湿地保护率达到52%。

殊荣叠加,并非终点,而是坚定不移保护湿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起点。浙江将继续以科学的治理模式,积蓄湿地生态能量,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