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千年农遗赋能乡村共富

2023-04-15 16:5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叶春笼

特约记者  叶春笼

    

  农业文化遗产既“活态”承载着农业文化,也承载着美丽乡愁。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启了浙江乃至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

  多年来,青田县始终牢记嘱托,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为先、保护与发展共存的原则,推广稻鱼共生标准化技术、规范品牌监管、创新产品开发,增强稻鱼共生系统保护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青田县已建成稻鱼米品牌示范基地7000亩,带动10万农民就业致富。

   

 

青田稻鱼收获季


传承千年

 

  位于浙南山区、瓯江流域的青田县,素来“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资源稀缺虽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但绿水青山的自然条件所蕴含的良好生态环境,却滋养出了独有的稻鱼文化。

  1300年前,青田先民引进了稻田养鱼技术,并因地制宜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不仅培育出了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水稻和田鱼品种,还发展出了能够实现一田多收、一水多用的稻田养鱼模式。   

  每当盛夏时节,行走于青田乡村,处处可见田鱼戏水、白鹭低飞。当水稻进入拔节孕穗期时,就会看到当地农民戴着遮阳的斗笠在稻丛里弯腰忙碌,方山乡上庄村村民林国平就是其中之一。林国平的祖辈都靠经营稻田养鱼为生,掌握着一套古法孵化青田田鱼苗的秘方,通过这种技术孵化出来的田鱼肉质鲜嫩,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我们家的古法孵化技术是代代相传的,传承的精华就是用好这一套系统,改变的是越来越科学的养殖技术,保留的是最原生态的种养环境。”林国平介绍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稻鱼生产也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商品化生产阶段,在保持传统稻鱼品种和稻鱼共生技术的前提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实现了亩产“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如何让养殖密度更合理、如何确定鱼苗放养时间……经过千年的累积沉淀,像林国平这样的青田人将“稻鱼共生”的智慧代代相传,形成以“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鱼粮共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系统,也让稻鱼共生系统得以传承,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之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挖掘内涵

 

  如今,稻鱼共生系统已成为青田的主导产业之一。在青田县仁庄镇,房前屋后都是大片的农田,从事稻田养鱼近20年的农户徐冠洪探索出了“免耕、免除草、免施肥、免洒农药”的“稻鱼共生”有机循环模式,使每亩地可收获200多斤田鱼和1000多斤稻米。

  在当地政府的牵线之下,徐冠洪参加了东西部合作帮扶工程,把青田田鱼“远嫁”到四川古蔺县,还将青田“稻鱼共生”模式推广到安徽、湖北等11个省份,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他也因此获得了2022年度浙江乡村振兴共富带头人“金牛奖”、农遗传承师、绿谷英才等多项荣誉。

  在青田,像徐冠洪这样从事稻田养鱼的农户有成千上万名。多年来,青田县不断擦亮“稻鱼共生”这张本土文化名片,为青田铸就了打开“共富之门”的金钥匙。2021年,全县稻鱼共生系统面积5.54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8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30公斤,全县稻鱼产业总产值达到2.65亿元。

  增收致富的同时,稻鱼共生系统也孕育了灿烂的田鱼文化,青田田鱼与青田民间艺术结合,派生出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青田鱼灯舞。作为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田鱼灯舞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每逢喜庆节日,村民们都要进行鱼灯舞表演。该舞蹈已在海外青田籍华侨华人社区广泛传播,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

  讲好农遗中国故事,青田建立了全球首个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并打造主题公园,每年举办“稻鱼之恋”文化节。具有悠久鱼灯文化历史的海溪乡,不仅新建了鱼灯展示馆,还组建起党员非遗宣讲队、谋划非遗主题小镇,这条独具魅力的鱼灯文化线让整个乡村变得热闹非凡,更让农旅融合产业成了价值转化的主要方向。

 

价值转化

 

  “近年来,我们成功实现了从以田鱼为重点到鱼米并重的转变,通过青田田鱼和青田稻鱼米的品牌打造,实现了‘亩产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目标,促进了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青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探索是成功的,不仅证明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价值、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还是对“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的最好解读。

  手握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一方面,青田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仅发起成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联盟,编制两轮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十年规划,出台稻鱼共生保护办法;还传承古法育苗技艺,建立田鱼种质资源保护点。

  另一方面,青田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国检改革试点,依托2万多家海外中餐馆,把稻鱼米、田鱼干端上海外餐桌,用舌尖上的美味传播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自信。

  下一步,青田县将继续按照“绿色健康、自然和谐”理念,打造“自然+人文+城乡”全域融合协调的大美农业公园,使农遗文化的价值链从单一、具象的农产品,进一步拓展到品类丰富、体验性强的研学产品、旅游产品、文化产品,全方位展示青田作为全球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的独特优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打造“共富路上”的青田农遗样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