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一曲童谣梦水乡

2023-04-30 14:1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王心愿 王元

王心愿  王 元

 

  在古越文化大花园中,绍兴童谣可谓一朵馥郁芬芳的奇花。她以越地方言土语为载体,口头吟诵传承,主要流布于绍兴及周边区域,陪伴着一代代绍兴孩童成长。

  这孩童嘴中的歌,是充满稚趣的天籁,也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殷殷关爱。她包罗万象、朗朗上口,给予少年儿童真善美的熏陶,为孩子们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播下文学启蒙的种子。2014年12月,绍兴童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绍兴童谣为题材创排的小歌剧《外婆桥》


歌谣入典籍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令人熟悉的绍兴童谣饱含生命律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据《后汉书·张霸传》记载,当时被称为会稽的越地流传有一首《会稽童谣》:“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张霸初至会稽任太守时,此地尚不太平,有盗贼为患。一向倡导“孝让”的他,主张以文胜武、感化人心,于是就四处张贴榜文提出归顺条件,明确任用和奖赏办法。结果未动一兵一卒,而使盗贼纷纷放下武器,投诚而来。《会稽童谣》正是对这段历史佳话的生动总结和传唱,也是目前已知的书面记载最早的绍兴童谣。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绍兴童谣始终口耳相传,至清代尤其是从清后期开始引起文人广泛关注。清代悟痴生所编《广天籁集》收录有浙江儿歌23首,其中多为越地所流传;其后范寅编有《越谚》一书,收录了大量越地的方言俗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其中就有童谣55首。

  到民国时期,绍兴童谣的影响盛极一时,声名远播全国乃至海外。这主要归功于周作人、娄子匡、陶茂康等文人。民国初年,周作人在绍兴征集童谣,后加入北大歌谣研究会,发表《绍兴儿歌述略序》等多篇文章,又收集绍兴童谣223首,收录在《童谣研究手稿》中。1928年至1934年,娄子匡出版的《绍兴歌谣》《越歌百曲》及陶茂康创办的《民间》丛刊,记录了大量的绍兴童谣。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绍兴童谣奠定了其在中国民间文学界的重要地位。

 

生活万花筒

  

  “水乡上面多河道,河道上面需要桥……鲁迅故里都昌桥,历尽沧桑融光桥,丝绸之乡下方桥,绍兴城西有柯桥……”一曲《石桥谣》,尽显绍兴水乡、桥乡特色,还把古桥和历史文化名人联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造就一方文化。绍兴童谣记述越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经验总结,也是集体智慧,字里行间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地域风情、物产习俗和审美趣味。

  水乡风情的童谣最是常见,耳熟能详的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绍兴城里十乘桥》等。丰富深厚的戏曲文化在童谣中也有生动呈现,“鹦哥班,勿推板,一把二胡一副板;男人听得覅(不要)出畈,女人听得覅烧饭”,生活化的场景展现了百姓对绍兴曲艺的喜爱。

  源于生活而反映生活,是绍兴童谣的本色。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到山川河流、鱼虫鸟兽,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纷纷扰扰的事,共同构建起童谣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系。《太阳公公开猛来》《寒冬腊月雪花飘》《哥哥挑水妹妹浇》……儿童“嘴里的歌”便是他们每天的生活,他们成长环境中的人、事、物。

  周作人说:“童谣之所以深得孩童的青睐,就是因为其口语化的表达、简单的句式、欢快的节奏、贴近生活的主题等契合了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绍兴童谣语句浅白简练,语言风趣幽默,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适合儿童传唱。岁月如歌,但童谣不老。

    

迎来新契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谣不再是孩童玩乐的必需,也不再是孩子们增长见识、获得知识的必要途径,如何创新传播传承成了难题。多年来,绍兴在积极做好抢救记录和保存保护的同时,更想方设法实现其活态传承,让绍兴童谣迎来了发展新契机。

  早在2007年,绍兴市非遗中心就积极推进绍兴童谣进社区、进学校、进文化礼堂等活动,越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裘士雄,绍兴童谣传唱人李祥林、王浩先等组成传唱队伍,纷纷走进景区、社区、学校,开展传唱活动。

  随后,绍兴的中小学校相继设立童谣传承基地,比如绍兴市秀水小学积极推进传承基地建设,编印校本教材、开展普及性教学、创排童谣题材文艺节目,孕育出一方童谣传承的新土壤。

  2015年,汇聚多家传承基地之力,绍兴童谣专场文艺演出成功举办。2018年,以绍兴童谣为题材创排的小歌剧《外婆桥》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年度小型剧(节)目资助项目。《老酒谣》《扯白糖》《十座桥》等宣传片播放后,更是扩大了童谣影响力……绍兴童谣活态传承发展迎来了新曙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