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处有传奇 |
|||
|
|||
许淑瑶
在大海深处,发生着怎样的故事?靠大海为生的洞头渔民,在劳作之余,为鱼虾蟹贝等海洋动物赋予了丰富的想象。那些绵长的遐想,是人间生活的投射,在世世代代的渔民口中被讲述、被再次创作,像大海一样拥有了永恒的生命力。2011年,洞头海洋动物故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届洞头娒讲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大赛
●渔民想象
在文字尚未出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洞头列岛上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到了晋朝,陆续有人上岛定居。辽阔的海域不吝馈赠,如今在面积达4800平方千米的洞头渔场,常年洄游的海洋生物有300多种。一年四季,大小黄鱼、墨鱼、海蜇、带鱼等海味经由渔民的巧手,成了果腹的美味。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对海洋动物产生了更多的好奇:为什么黄鱼金灿灿、带鱼银闪闪?为什么舌鳎鱼是歪嘴的,龙头鱼是软骨的?……与问题一同产生的,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之解释的冲动。 这并非单纯地讲故事。一方面,渔业生产是需要协作的群体性劳动,同船的渔民长年在海上,劳动间隙,渔民们通过闲聊、讲古的方式来排遣寂寞、调节身心。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如拼图般拼凑出《石斑鱼和海龟找金甲》《海蜇靠虾子当眼睛》等精彩的故事。 另一方面,讲故事也是渔民出于归纳和传授经验的需要。比如鲳鱼有一头向前撞的特性,容易被网眼卡住,而鳓鱼遇险时会后退,腹部的刺张开,倒戳在渔网上,同样束手就擒。根据两种鱼的特性,老渔民创作出了《鲳鱼的身子怎会是扁的》和《老鲻鱼传艺》,向新手渔民传授捕鱼的要领。 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的产生和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些生动的学问,来自渔民们日复一日的海上漂泊、观察和总结,构成了一部行走的海洋生物教科书,也为劳动人民粗粝质朴的生活写下了文学的注脚。 ●海底社会
顾名思义,洞头海洋动物故事以鱼、虾、蟹、贝、龟、鳖等海洋动物为主角。在这个由无数故事构建的“海洋宇宙”里,基底是动物的拟人化和动物之间关系的社会化。 在漫长的时光中,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最直观的就是从单一到复合。以《黄鱼为什么穿金袍》为例,较早的版本是鳗鱼、带鱼、黄鱼依次陈述求龙王封官,内容平铺直叙,而较晚的版本是龙王通过举办游泳比赛来给众鱼封官,比赛中黄鱼因投机取巧拔得头筹,讽刺了龙王的昏聩。第二个版本在解释鱼类习性的基础上,增添了现实意义。 从内容来看,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可以分为4个类型。其一是溯源型,这类故事着眼于鱼类整体习性的形成缘由,如《鱼为什么没有脚》《为什么有的鱼产卵,有的鱼产子》。其二是解释型,这类故事针对某一种具体的海洋动物,对它的特点、习性进行解释,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如《鳓鱼和白弓鱼》讲述的是结拜兄弟鳓鱼和白弓鱼应征龙王女婿失败,离开时白弓鱼怂恿鳓鱼偷走了一盏龙灯,后来鳓鱼不幸被逮住拔光了牙齿,为此恨死了白弓鱼,从此讨海人就用白弓鱼作诱饵钓鳓鱼,一钓一个准。其三是寓意型,这类故事通过动物之间的社会化关系,阐发人生道理,影射社会现状,如《鲨鱼拜海螺当师父》提炼的是弱者可以凭借智慧战胜空有蛮力的强者。其四是解释兼寓意型。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故事中可能有截然不同的“人设”,比如在《墨鱼为什么又叫乌贼》中墨鱼是偷走章鱼乌烟囊的无耻之徒,而在《墨鱼治鲸》中它是与鲸搏斗的无畏勇士。不给某种动物贴上“好”或“坏”的单一标签,而是通过不同的编排,展现多元的动物形象,这是民间智慧的高明之处。 在遥远的大海深处,海洋动物上演的爱恨情仇,是世俗人间的具象化。那些借由动物的是非观、价值观,对勤劳、诚实、团结、奉献精神等品质的赞美,正是人类对自己的提醒和希冀。
●活态传承
改革开放后,洞头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民间文学采风活动,首批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发表于1980年6月的《榕树文学丛刊》上。从1979年到2008年,洞头县采录到80余篇海洋动物故事,并于2009年编成定本《洞头海洋动物故事集》。 近年来,洞头县各部门联手,对海洋动物故事进行合力保护、活态传承。许多学校将海洋动物故事选入乡土教材、列为校本课程,在校级和县级层面举办演讲比赛、校园剧会演、故事再创作赛事等,学生在科技的加持下,还能完成动画脚本与制作。洞头区图书馆推出了海洋动物故事的音频故事会,借着声音这种富有磁性的载体,为听众缓缓打开海底世界的大门。洞头县旅游部门对海洋动物故事与海岛旅游的有机融合下足了功夫:在景区建设上,故事雕塑、非遗展厅成了亮丽的风景线;在导游培训上,要求导游对相关故事熟稔于心;在菜肴制作上,结合故事进行菜品创新,如从《虾姑和龙头鱼》故事中诞生的“文武状元汤”…… 曾经口耳相传的海洋动物故事,如今通过各种媒介可看、可讲、可画、可演、可玩。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浓缩着渔民们险象环生的海上生活、知足常乐的人生智慧,跟着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历久弥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