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医疗“人才荒” |
|||
|
|||
叶慧 项天琪
基层缺少优秀医疗人才,是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尤其是村卫生室人员“招不进、留不住、流不动”的突出问题,浙江实施县域医共体医疗卫生人才“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改革。 作为首批改革试点之一,湖州市南浔区用“一盘棋”思维破解基层医疗“人才荒”,打破医疗机构层级壁垒和乡村医卫人员身份限制,实施医共体人员“县级统管、按需调配、动态轮转”,激励医生主动向基层下沉,全面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湖州市南浔区东河村卫生室医生上门为村民检查身体 能上能下 打破层级编制限制
由于医卫人员流动受编制、机构、层级等限制,南浔区虽然组建了两家医共体,但医共体内各单位财务“分灶吃饭”、人员“分编管理”问题依然存在,限制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有序下沉和均衡布局。 如何破题?先“拆围墙”,再建体系。南浔区在医共体内设12个行政管理中心,并将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格为医共体的直属业务单元,所有村卫生室作为网格单元,纳入医共体管理,形成医共体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体系。 这样一来,人、财、物、技术、管理、信息等核心要素都实施了高度统筹管理,资源调配、人事安排,都由医共体管理层说了算。同时,建立18个涵盖影像检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资源共享中心,将原本分散的业务板块整合为统一管理团队。 合并成“大家庭”后,就启动岗位双向选择。医共体管理层先分类设置行政、医师、护士、医技、公卫、工勤等岗位,每个岗位的职责都写得清清楚楚,向全体员工公示。之后,组织全员竞争上岗。 岗编分离、双向选择的好处是,有本事、想干哪个岗位,都可以争取;各部门及卫生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可以挑选,择优选聘。 如今,每年11月至12月的全员双向竞聘已成为南浔区第二医疗集团的惯例。内科医生唐露仙从石淙镇卫生院成功竞聘到菱湖人民医院,实现了从“基层练兵”到“县级提升”的职业跨越;菱湖人民医院理疗科骨干李玲英则选择下沉到石淙镇卫生院,打造中医理疗特色专科…… 能上能下的流动机制,提升了南浔区医疗卫生人才的配置效率。以前被看作是“冷板凳”的一些基层岗位,因为接地气、锻炼机会多、能学真本事,成了年轻人眼中的“香饽饽”。以南浔区第二医疗集团为例,集团667名员工中有193人实现跨层级流动,占比达到28.94%。
多元激励 岗位价值决定薪酬
定岗定责后,两家医共体实施全员岗位绩效年薪改革,建立基层机构工作当量评价机制,将健康产出和健康服务与岗位绩效直接挂钩,推动人员分配价值最大化。 冯米雅原是区级人民医院内科的一名医生,试点改革后,她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当全科医生。虽然忙得片刻无休,但干劲十足,她说:“以前社区医生花半天时间给居民做健康宣教的收入很低,但现在不一样了,为居民做好健康管理,也能计入薪酬绩效。” “光打破编制不够,还需建立一套让医生愿意扎根基层、安心做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长效机制。”南浔区第二医疗集团党委书记吴钜凌说,“现在,总院主刀医生和村卫生室医生,拿的是相同基础工资。剩余的薪酬,通过绩效考核来获得。” 改革后,冯米雅的收入构成发生了质变:岗位固定薪酬占比近60%,奖励绩效薪酬占比30%左右,专项激励薪酬约占10%。去年底,她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收入竟然超过了在菱湖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的同职称医生。 竹墩村卫生室医生李珍婷也有同感,她说:“慢性病控制得好、疫苗接种率高、健康指导见效,都能变成工资单上的数字。”上个月,她快速识别、规范处理、高效转诊了一位胸痛患者,拿到“协同诊疗奖励”,计入其工作当量和优绩部分。 除了基础工作,南浔区还设置多种薪酬激励加分项目,比如,优秀员工与医院协商提升学科及特长系数;对新技术、新项目实施单独精准激励;对特殊人才和特殊贡献员工另辟学科创新专项激励等。 薪酬体系与健康价值的深度绑定,催生了“越基层越增值”的职业路径,也扭转了基层留才困局。南浔区村医平均年龄从50.83岁降至36.87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从3.71%飙升至31.4%。曾经的“人才洼地”,变成吸引青年医生扎根的“沃土”。
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卫生院为村民做胃镜检查 组团服务 村民配备健康助手
优秀医卫人才“下得去、干得好”,最受益的是村民,更多常见病、慢性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治疗,部分适宜技术检查在基层即可完成,不必再为“小病”赶到城区。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下沉到村,南浔区依托全民健康平台,集成医共体“浙里智医”“慢病AI助手”、医保支付管理、绩效考核等子系统,构建“智能中枢+动态调配”的医共体“县乡村一体”的智能化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统筹和精准流动。全区5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上线“浙里智医”应用。 在菱湖人民医院的健康指挥调度监管中心,大屏实时跳动着下辖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健康数据。当居民在家中摁下呼叫键,系统就会自动分诊——高血压、头晕等症状由社区医生和村医跟进,插胃管、插尿管等专科需求则触发“15分钟专家响应”,由集团专科团队下沉服务;疑难病例可即时发起总院专家会诊。 “这相当于为居民配备了智能健康助手,可以随时联系全科医生。”南浔区西栅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说,前不久,西栅社区一位居民早上血压异常,系统立即推送提醒给签约的社区家庭医生,医生10分钟内就上门随访,成功避免了中风风险。 “小病有人管、大病有通道”,改革让南浔区乡村百姓在村中也享受到县城的诊疗服务。在签约医生的督促下,村民从“怕看病”变成主动“管健康”。数据显示,2024年南浔区居民慢性病管理依从率提升了8.53个百分点。 据悉,南浔区正协调多部门共同探索“编制统筹使用+职称评聘一体化”机制,并计划将健康积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医防协同、居民参与”的大健康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