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水青山间的多样之美 ——浙江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良性互动综述 |
|||
|
|||
|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岑文华 “万物共生,和美永续。”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传递了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明确信号。 浙江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萌发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在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前列、作示范,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良性互动,发生了深层次精彩蝶变。 9月22日至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这场首次走进亚太地区的国际生态盛会吸引了全球目光。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000名代表参会,规模与代表性创历届新高;大会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和《杭州宣言》,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智慧;作为聚光灯下的东道主,浙江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就,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的生动范例。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强调,浙江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为新起点,以承办本届大会为契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省、打造美丽浙江,深化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污染治理等领域国际合作,为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更多浙江力量! 雁荡山脉的晨雾中,东海潮汐的呼吸里,钱塘江源头的碧波间……如今的浙江,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空间里,创造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无限可能。 坚持生态立省 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量身定制了“八八战略”,把建设“绿色浙江”作为重要内容。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率先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 历届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在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城乡共富共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走前列、作示范,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三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多年来,浙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把生物多样性作为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的一杆标尺,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每年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纳入美丽浙江建设任务书。发布《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作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和《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构建较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 近年来,浙江率先系统全面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中期评估,并根据“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予以修编。扎实推进物种保护和生态修复,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持续增长。创新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品牌建设,发布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制定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友好乡镇和体验地3项团体标准,系列做法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规划计划日臻完善—— 持续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发布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行动、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等“十四五”规划,印发“森林浙江”建设、湿地保护、美丽河湖建设、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利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专项规划,推动各部门、各行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政策机制不断强化—— 制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办法、重要湿地生态保护绩效评价办法等,健全绿色发展财政奖补、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出台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修复振兴浙江渔场、加快推进中药产业传承发展等政策,建立绿化与自然保护地委员会、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跨部门协作机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保驾护航。 多样性“家底”愈加丰厚—— 如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2020年以来,全省开展29个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实现90个县(市、区)全覆盖,共记录物种1.3万余种,其中高等植物6606种,陆生动物4663种,淡水鱼类198种,大型真菌1714种。 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美丽浙江建设工作推进会,吹响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省、打造美丽浙江的号角:努力实现绿色发展水平更高、生态环境品质更高、治理能力水平更高,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全域保护修复 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株天目铁木悄然舒展新叶。这种被誉为“地球独生子”的珍稀濒危植物,野生植株在全球范围内仅分布于天目山一带,如今已人工繁育超3000株。 盎然生意,源于浙江多年来多措并举,持续优化就地迁地保护体系,全面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为生物营建美好家园。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8.55%,位居全国前列;建成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覆盖近10%省域面积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近10年发现野生动植物新种105个。 织密就地保护网络—— 划定3.67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扎实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316个,创建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拥有天目山—清凉峰、南麂列岛2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生态系统修复—— 强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实施钱塘江源头区域、瓯江源头区域山水工程,“蓝色海湾”整治项目,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创新开展“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河湖;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伏季休渔制度实现管辖海域全覆盖,八大流域禁渔期制度全面推行……浙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4年提升。 攻坚野生动植物保护—— 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累计投入省级生态环保专项资金1.45亿余元,完成29个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并发布结果,记录物种1.3万余种,实现全省域覆盖。连续开展县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外来入侵物种和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开展常态化年度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管理评估,7个站点入选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发力实施抢救保护。在全国率先启动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建立朱鹮、黄腹角雉、穿山甲等3个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分中心和9个省级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基地,持续开展朱鹮南方种群重建工作,建成全球最重要的3个中华凤头燕鸥人工繁殖基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朱鹮种群数量增长到960只,“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数量占全球85%以上,全球仅存1株的普陀鹅耳枥野外回归4000余株,百山祖冷杉从3株“开枝散叶”到5100余株的大家族……在浙江,曾经濒临消失的“国宝”们正重现生机。 推进生物安全管理—— 维护遗传资源丰富性,浙江推进动植物园、种质资源库(圃)、保种场等迁地保护设施建设,建有省级以上林草种质资源库(圃)41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32家,有效保护种质资源。建设18个国家级和44个省级监测区域站,完善重大植物疫情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同时,扎实推进优新良种培育,超级稻品种数量全国第一;注重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数量全国第一。 浙江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巡护员与曾救助过的黄麂 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效能 黑熊在丛林中穿梭,中华鬣羚从溪涧上跃过……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钱江源园区,生态智治系统构建“天、空、地、人”四维立体管护监控预警体系,让野生物种保育更“智慧”。 近年来,浙江聚焦国内外新形势、新需求,积极对接“昆蒙框架”,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和探索实践,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环境治理久久为功—— 接续实施五轮“811”生态环保行动,深化建设污水零直排区,推进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打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系列组合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浙江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26.1微克/立方米,总体环境质量居长三角首位。 执法监督精准有力——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展自查自纠、督导服务。健全跨部门和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深入实施“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清风”“网盾”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利用和破坏生物资源及其生境等违法犯罪行为。 各设区市野生动物保护均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建立林长、网格员、护林员、基层站所人员的“一长三员”巡护体系;省市县林业部门全部设立举报电话,县(市、区)双禁公告基本全覆盖,7个设区市、51个重点县(市、区)建立野生动物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调整修订全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推动保护管理更加精准化、规范化。 浙江还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开展跨省域生态保护协作,创新规划编制、生态补偿、联合监管执法等机制,在长三角、环太湖、衢黄南饶等省际毗邻区开展跨省域生物多样性联治,共保黄山—怀玉山、武夷山、东海及台湾海峡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共筑皖南—浙西—浙南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共推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科技赋能加“数”前行—— 实施智慧监测。丽水市在全国创新提出建设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全市域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网络。目前,华东地区常见的哺乳动物、鸟类的识别准确率在85%以上。 建设多跨场景。浙江建立全省统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平台,建成森林资源及农作物、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平台、“野生动物一件事”等应用场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屏统揽”“一手调度”。 强化科技支撑。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推进生物育种、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着力攻克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培植)、野外回归等技术瓶颈,杂交稻等育种水平全国领先,松材线虫、红火蚁等重点外来有害生物防控成效明显。 创新模式屡获认可——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浙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4年、40年领跑全国各省区;全民生态公益项目“蚂蚁森林”带动7亿人参与、在荒漠种树6亿棵;“蓝色循环”破解海漂塑料垃圾治理难题……近年来,浙江创新治理模式三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浙江智慧。 锚定“绿色跑道” 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在庆元县,曾经的废弃矿场成为绿色宝藏。高大的杉木直指蓝天,珍贵的楠木幼苗、成片的灵芝在林下荫蔽处旺盛生长……该县累计种植林下中药材2.7万余亩,年产值达1.3亿元;2024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90.1亿元。 从“守护”到“增益”,浙江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锚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绿色跑道”,走出一条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路,换来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 推进生态价值转化—— 浙江率先探索全省域及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深化绿色发展财政奖补、多元化投融资等,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075亿元。在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地区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累计入库项目50个,带动投资约1400亿元。 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标准,推出“生态信用贷”“生态抵质押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推进竹林碳汇交易、海洋蓝碳交易等试点。丽水市开展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打响“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安吉县首创县级碳汇交易平台,惠及5.1万户林农;象山县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累计交易碳汇量超3000吨……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点“绿”成金,浙江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入选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实现生态循环、复合生产,不仅打响了生态农业品牌,还传承数百年特色文化,开发体验类文旅项目。在安吉、遂昌、龙泉等竹产业重点县,创意竹产品正替代塑料产品;在磐安、嵊州、天台等中药材重点产区,一批林下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 通过“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浙江累计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个、“千村万元”基地703个,惠及林农107万人,人均增收2.72万元;持续实施名山“带富”行动,打造集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名山公园“综合体”,带动生态康养业态蓬勃兴起。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美丽经济成为浙江城乡均衡发展的强劲引擎。 融入美丽城乡建设—— 浙江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纳入城乡发展规划,推进丽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磐安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象山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等7项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试点建设。在全国首创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培育建设机制。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45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收入7.5亿元。 安吉县溪南村开展小微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项目,宁波市北仑区建成全省首个海洋主题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在浙江,多维度的生物多样性“投资”融入美丽城市、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让保护与发展互为支撑。 鸳鸯妈妈带着刚出窝的鸳鸯宝宝在西湖边的树上栖息 全民共治共享 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图景 “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2只增长到28只,四川山鹧鸪、高山兀鹫等珍稀物种重现,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之路。”来自四川省美姑县的阿说阿呷说。2021年,宁波市北仑区与美姑县结对帮扶,在美姑县共建综合产业园区,创新构建“两地仓+保税飞仓”双模式,助力美姑特色农产品成功出海。 在浙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一地保护转向多地联合、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参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全民自然宣教蓬勃开展—— 设立“浙江生态日”,充分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节日,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连续5年组织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今年将活动扩大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 全省建有45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107个自然教育基地、22个观鸟圣地、300多个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各地组织开展夏令营、有奖征集、科普展、观鸟赛、自然笔记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激发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热情;创新开展中华凤头燕鸥、镇海炼化白鹭、搁浅鲸鱼救援直播,将保护意识扎根人们心底。 依托丰富的鸟类资源,杭州西溪湿地系统研发“湿地观鸟”“植物探秘”等自然课程,年均开展公益观鸟、生态研学300余场;绍兴市研发“生态足迹一张图”,点击电子地图可一键生成CityWalk推荐路线,让年轻人体验个性化绿色生态之旅……形式多样的科普研学和沉浸式体验,让生物多样性的理念更加可感、可学、可实践。 全民生态自觉蔚然成风—— 象山韭山列岛的中华凤头燕鸥守护行动,每年吸引上千名国内外志愿者参与;杭州“鸳鸯护卫队”十余年如一日记录西湖鸳鸯种群动态;开化“钱江源卫士”开展常态化巡护,减少大量生态警情……目前,上万名“绿色志愿者”活跃在浙江生态保护一线。浙江还创新推出“生态绿币”“碳积分”等激励机制,持续深入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增加群众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生物多样性友好品牌愈发闪亮—— 浙江多维度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品牌建设:线上,创设“浙样生态”应用场景和“浙里生物多样友好”微信小程序,探索生物多样性友好智慧化监测;线下,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生物多样性试点示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建设;串联“友好制度”“友好工具”“友好实践”“友好示范”,形成全链条友好体系。 2023年,浙江发布全国首个省级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全省各设区市平均得分逐年提升,反映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逐步推进。 国际合作交流频繁深入—— 打造生物多样性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浙江积极参与全球多边环境治理,切实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等公约,经验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和COP16上,湖州市、嘉兴市和丽水市、绍兴市、安吉县、宁波市北仑区先后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浙江成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新起点上,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省、打造美丽浙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