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治
行政检查计划统筹的宁波探索

2024-12-31 08:57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沈华军

今日浙江记者  沈华军


2024年1月,宁波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宁波市行政检查计划统筹实施办法》,以减少行政检查扰企现象,推动行政检查成本最低化、市场干扰最小化、执法效能最大化、营商环境最优化。而今,全新的互动治理型、双向奔赴式的执法模式已在宁波全面推广。


宁波市开展““亮码式”行政检查


“预约式”指导

服务跑在执法前面


近日,宁波郑女士准备在江北区开一家餐饮店,由于不了解相关规定,她在工作人员引导下通过手机小程序预约了上门指导服务。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接到预约后,联系消防、市场监管、卫健等单位,一起上门指导。

针对企业对自身经营风险隐患发现难、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等问题,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上工治未病”执法理念,探索建设预防性法治体系,让服务跑在执法前、监管跑在风险前。

“预约式”指导服务是宁波市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和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举措。通过整合行业主管部门、执法部门服务资源,组建“预约指导服务专家团”,根据个性化需求,为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合规法治体检。对企业“体检”中发现的问题,提供专业的指导,落实整改措施,消除违法风险。

2024年以来,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已发布涵盖18个主题的服务场景清单、19个行业领域合规指导清单、33个专家团队清单,累计接收企业预约1775件,上门指导服务1641次,指导整改重点风险隐患2214个,为企业协调解决监管标准模糊、审批“无先例”等难题7个,企业服务满意率达99.5%。


“亮码式”检查

入企监督精准高效


日前,宁海县农业农村局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队联合市场监管局开展了水产苗种的跨部门监督检查。检查前,他们主动亮证亮码,扫码入企,进行“亮码式”行政检查。亮码检查推动了执法权力行使全流程在线运行、留痕可溯、监督预警,保障了行政对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针对重复检查、多头检查、无效检查等问题,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科学统筹行政检查计划,对涉企行政检查实行清单化管理,坚持“清单之外无检查”,最大程度整合涉企行政检查计划,并探索将第三方辅助服务检查纳入统筹范围,切实减少入企检查次数。截至目前,全市1908个检查计划申请归并压减至1045个,统筹率达54.77%。

避免多头检查烦企扰民,宁波市加强跨部门协同检查,以企业或涉企检查事项为联结点,集成检查场景清单,实行“综合查一次”。同时,梳理简单事项共同检查清单,探索由其他部门代为检查,减少上门检查人数;推广非现场监管模式,开展线上监管和远程监控,减少上门检查次数。2024年以来,全市跨部门“综合查一次”9.4万余户次,占涉企检查总数的73.4%,同比提高22.1个百分点。


“全链条”帮扶

行政处罚法理相融


宁波市镇海区一光伏发电企业因前期对政策了解不够透彻,违规围挡被监管部门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由于设备已搭建,若简单全部拆除将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为解决该问题,镇海区综合执法指导办召集发改、资规、建交、街道等相关职能部门为企业量身定制整改方案,节省整改成本近80万元。

以此为切入点,镇海通过区级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光伏项目建设标准、建设流程、运行监督等内容,对全区新引进的146家屋顶光伏建设企业开展“前置式”帮扶服务,努力实现“帮扶一家企业,规范整个行业”。

处罚不是目的,以罚促改才是初衷。2024年,宁波市推出“益企免”行政处罚案件执行优解程序,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可依程序申请分期或延期缴纳罚款、减免滞纳金,同步在处罚决定作出后引入“预约式”指导服务,帮扶企业更好地进行罚后整改,实现“处罚+指导+帮扶”的“全链条”执法指导。

针对小过重罚、一刀切执法等执法乱象,宁波市还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通过依法梳理、细化和量化行政裁量权基准,及时告知企业处罚依据、内容、理由以及行政裁量权基准使用情况,确保裁量公正、处罚公平。对于情节轻微、危害较小的违法行为,梳理形成“首违不罚”和“轻微免罚”清单,通过有温度的执法,规范引导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宁波市还不断深化“简案快办、轻案零跑、公益减罚”等益企措施,探索建立涉企行政处罚观察期制度,发布涉企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163项、首违不罚清单390项。2024年以来,全市综合执法及赋权街镇办理行政案件6.6万余件,同比下降32%;罚款8300余万元,同比下降11.6%。


宁波市开展“预约式”涉企指导服务


“主动式”服务

及时修复企业信用


针对企业信用修复难、整改成本高等问题,宁波市出台相关举措,主动帮助企业进行信用修复,消除不良影响,重回公平竞争赛道。

建立信用修复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理顺信用修复信息共享方式和渠道,打破数据壁垒,及时实现信用数据共享、修复结果互认,节约企业信用修复成本,实现“一处修复、处处修复”。

推行多部门联合帮扶整改。通过打造线上线下帮扶中心,建立帮扶指引工作流程,完善部门争议协调机制,破解“检后不管”“标准打架”等整改难题,帮助企业以低成本整改问题、管住风险。

构建政企双向沟通联络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做好投诉线索受理与核查反馈工作,保障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利用执法监督观察点和联络点,主动倾听企业呼声,建立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分析研判、转化运用、回复反馈的工作闭环。

2024年以来,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实施信用修复告知书、合规指导建议书与行政处罚决定书等“三书同达”1800余次,制发风险提示函300余件,对涉案企业处罚履行、问题整改、信用修复提供同步指引性帮助,通过信用修复帮助365家市场主体获得信用融资3.2亿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