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六链融合”打造人才“强磁场” |
|||
|
|||
|
今日浙江记者 岑文华 杭州市钱塘(新)区,集聚着生物医药企业1700余家、产值规模突破500亿元,是全省唯一集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特色小镇、产业集群核心区于一体的产业功能区。 一流新区建设亟需一流人才。近年来,钱塘(新)区以杭州医药港建设为主载体,探索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金融链、服务链“六链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建立完善“引育+使用+评价”“三位一体”的人才工作机制,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安心立业营造最优生态,持续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杭州医药港 ●厚植创新土壤 漫步钱塘江畔的杭州医药港,曾经的草莓基地如今高楼林立,全球生物医药“巨头”、顶尖生物医药科研院集聚于此。“这里是杭州人才‘头雁’最聚集的地方之一,与你擦肩而过的可能就是科学家、领军型人才。”杭州医药港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 自动化筛选实验室、生物样本库……在杭州医药港的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十多个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所科学实验中心主任符婷说,科学实验中心已拥有超过200种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可为企业提供产业合作、临床服务、技术开发和科研支撑等多种服务。 就创业创新而言,生物医药无疑是最具挑战性的产业之一。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钱塘(新)区,探索“基础研究+创新联合体+数字赋能”运行机制,以开放高效“创新链”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向“新”攀升加速。 导入高端科研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大院名所建立战略合作,聚焦合成生物学、基因和细胞治疗、核酸药物三大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共建浙江工业大学钱塘产业研究院等26个创新平台。 搭建创新研发联盟。实施科技创新攀登计划,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建立揭榜挂帅、联合申报、仪器共享等创新加速机制,放大聚合效应。2023年新立项省级“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18个,其中生物医药项目9个。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支持科研平台与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解决临床研究、产品产业化等难题。2023年,全区创新药获批临床试验数量43个、同比增长近50%。 ●激发人才活力 日前,钱塘(新)区“友好有为 ‘医’心向塘”专场招聘会在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举办,通过定向邀约钱塘区20家企事业单位,发布临床医学经理、细胞培养工程师、药品研发员等129个岗位,需求量178人。 把招聘会设在“国字号”院所,旨在为企业解决最为迫切的引才需求。“目前质量研发技术员和合成工艺研究员这几个岗位比较紧缺,但这些岗位要求都是硕士起步,还得是制药、药物分析相关专业,这次招聘会来的都是名校硕博毕业生,匹配非常精准。”中肽生化有限公司的招聘经理戴燕丽说。 人才跟着产业走,在钱塘(新)区尤为明显。近年来,钱塘(新)区立足产业发展特点健全人才引育体系,推出“钱塘举才官”“全球引才合伙人”制度,在全省首创生物医药人才特色赋分体系,首推国际职业资格国内互认改革,探索人才市场化评价机制,构建起充满活力的“人才链”。目前,钱塘(新)区已集聚生物医药院士团队9个,拥有领军型人才185名、实用型人才3.5万余名。 推动人才与项目“双向奔赴”,钱塘(新)区聚焦“高大上+链群配”项目,迭代跨境合作平台载体,举办中国(浙江)—欧盟企业经贸投资合作交流会等企业家、人才专场活动,引育链主型企业及高成长型创新药企。2023年,钱塘(新)区签约远大赛威信、辉瑞等生物医药亿元以上项目2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超164亿元。 发挥产业基金杠杆作用,钱塘(新)区创新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机构合作路径,国资公司主导的产业母基金与海邦基金、凯泰资本等知名金融机构合作,设立21个生物医药子基金,总规模达143亿元,已投项目268个,政府出资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达1∶6,以政府基金“最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最大流入”,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强力金融支撑。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优化营商环境 不久前,钱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迎来“新年第一单”:康霖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KL003细胞注射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自主开发的高效悬浮慢病毒载体表达工艺,使KL003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价格上预计只有国际头部药企的几十分之一。”康霖生物创始人吴昊泉说,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企业获得了更多临床资源。 创新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试验,离不开各方的保驾护航。钱塘(新)区探索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一类事”专题微改革,围绕药企专业人才、适配场地、公共服务平台、特殊生物制品进口四大关键问题,整合市场、社会资源形成“一类事”服务链条。目前,在钱塘(新)区可以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药品零售许可、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备案等33项基本政务服务,叠加招才引智、临床试验对接、注册审批等18项高关联度的增值服务。 为企业和人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钱塘(新)区建成投用全省首个生物医药产业服务驿站,开设产业人才服务专窗,推动政策咨询、审评审批、上市辅导等高频业务“一窗办理”。聚焦高层次人才项目发展所需,推进专业化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形成孵化—加速—中试—产业化的“空间接力”,在层高、承重、给排水等方面满足医药企业生产需求,方便企业、人才项目“拎包入住”。 同时,强化数字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上线“生物医药产业大脑”,建立行业数据仓和产业链图谱,为人才招引、资源对接提供供需匹配模型,形成涵盖认知、诊断、预警及战略管理在内的产业智能中枢。2023年,“生物医药产业大脑”促成供应链协同合作近150次、协同交易25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