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云和师傅”走南闯北促共富 |
|||
|
|||
李云禾 “云和师傅”代表云和县拥有技师以上职称、具有5年以上异地综合开发实践经验和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是当地农民走遍全国、异地开发创业的金名片,也是我省唯一一个以人称命名、拥有国家注册商标的劳务品牌。 近年来,云和县加快实施“云和师傅”提升行动,加强“云和师傅”品牌建设,不断推进人才集聚助力乡村振兴。目前,“云和师傅”足迹遍及31个省区、355个市县、3786个乡镇,年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30余亿元;“云和师傅”品牌先后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十大扶贫带头人培育典型案例和人社部劳务品牌典型40例。 “云和师傅”陈志伟(右)在云南省德宏市陇川县开展食用菌技术指导 ●健全培养体系 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农业新政策解读、农业品牌宣传视频拍摄指导……2023年7月,来自云和县各地的98位“云和师傅”参加了为期5天的技能培训班,并通过考试取得了农业实用人才合格证书。 为全方位强化“云和师傅”技能,云和县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云和师傅”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搭建集“成人技工学校+产业教学示范基地+民间研究所+科技示范基地”的“政产学研”合作型技能培训联供体。 同时,强化技能传帮带,实施“十百千”帮培工程、“名师带高徒”等系列行动,培育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王存平就是“云和师傅”季伟平传帮带下成长起来的葡萄种养能手,如今经营着两个葡萄园,年收入超20万元,还成了别人的指导老师。 云和县还创建“问技术水平、问生产效益、问社会贡献”三维评估认定机制,通过师傅举荐、职业培训、技能大赛、企业认定等方式,把技艺超群、企业认可、市场认同的“云和师傅”选拔出来、培养起来。 “以赛促训是云和培养技能人才的一大法宝。”云和县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些年,云和县举办了“云和师傅杯”油桶饼技艺创新大赛、“云和师傅·工匠”微型园林景观创意大赛、云和木玩创意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技能大赛,一位位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在一场场比拼中脱颖而出,“云和师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技能水平也越来越高。 截至目前,云和县共培育20批814名“云和师傅”、1000多名“后备师傅”,涉及食用菌、茶叶、玩具、商贸、种养、加工等9项专业技术。其中,荣获国家、省、市、县各级先进个人368人,技能大师311人,劳动模范12人。当前,云和县正推动“云和师傅”向一二三产全产业链挺进,为打造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打通“进出”通道 从云和出发,到宁波转乘飞机抵达新疆库车县,再转乘汽车到新和县,一路奔波近24小时,这是“云和师傅”雷岩德的技术援疆之路。他说:“我是穷苦出身,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食用菌,生活才慢慢好起来,能用食用菌技术帮助新疆百姓致富,觉得很有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雷岩德共带动新和县1500多户农户开展黑木耳种植,面积达160余亩,共280万棒菌棒。“虽然我已经回到家乡云和,但还是会通过线上进行技术指导,尽最大努力让新和的种植户们迎来丰收。”雷岩德说。 为推动异地综合开发,云和县在“云和师傅”相对集中的四川、宁夏等地组建近70个县乡级联络处(站),梳理异地服务事项50余项,推动600余名“云和师傅”受邀参与技术入股或成为“政府雇员”,帮助“云和师傅”深度融入所在地产业链、创新链。目前,全县共有1.5万余名农民从事异地综合开发,带动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10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 支持外出闯天下,也鼓励回归建家乡。云和县出台《鼓励支持云和师傅返乡二次创业若干政策》,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落实创业创新一揽子帮扶措施,鼓励引导在外“云和师傅”通过建基地、结对子、资金技术入股等方式回乡创业。 走进云和县白龙山街道三门村的稻耳轮作小微产业园,一排排黑木耳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肥厚的黑木耳在阳光照耀下长势喜人。产业园负责人石余凤回乡创业2年多,将栽培面积扩展到500多亩,年产值高达6500万元,还为周边村民提供采摘、管理等就业岗位30多个。 在云和,类似的小微产业园已遍布山间乡野。该县分区域分重点发展雪梨、食用菌、茶叶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共改造建成设施机械化、管理智能化、产业融合度高的小型现代农业园区23个。 回乡创业的“云和师傅”已成为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提能增收的生力军。据统计,2010年以来,全县累计培养认定农村实用人才1.14万人,带动农民转移就业1.1万人。 ●优化人才生态 成立“云和师傅”协会,组建协会党支部,根据“云和师傅”外出情况设立片区工作部,逐渐在全国各地织起一张联络服务网……云和县千方百计做优人才综合服务,想方设法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生态,为“云和师傅”铺就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规范化管理,让“云和师傅”更有“序”。明确5年技术培训、5年创业经验等6条审批条件,制定《云和师傅管理制度》《云和师傅劳务派遣规范标准》等8项规范性管理制度,建立“云和师傅”证书“三年一换、每年审核”等制度,每年与“云和师傅”签订行为承诺书,规范约束其行为,提升“云和师傅”品牌权威性、严肃性。 多维度保障,让“云和师傅”更有“靠”。精心打造集师傅培育、孵化就业、生产服务等一体的“工匠园”综合服务平台和“云和师傅”共富工坊技能型社会建设基本单元,为“云和师傅”提供发展平台。创新技能人才服务“一类事”,推动技能人才服务30余个服务事项在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精准高效落地。实施创业致富带头人产业贷款贴息,组建技术考察团赴异地开展技术指导,解决好“云和师傅”在平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同时,建立乡镇劳动力援助服务中心,为“云和师傅”留守父母子女建档跟踪服务,有效消除人才外出后顾之忧。 多元化激励,让“云和师傅”更有“盼”。制定《云和师傅职业发展通道设置指引》,从技能提升、技能评价、薪酬激励等方面破解“云和师傅”职业成长难题。探索“云和师傅”等级评定与个人薪酬挂钩,建立技高者多得的薪酬激励机制,对技艺高超、业绩突出的“云和师傅”,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直接认定人才等级。设置“云善·爱才奖”激励机制,对各领域优秀“云和师傅”给予荣誉表彰和相应待遇,全面畅通“云和师傅”成长成才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