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为共富先行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2025-02-28 16:4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詹敏

浙江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  詹 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精心部署下,全省经信系统紧扣新型工业化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硬道理,精准施策、奋力攻坚,深入实施“八大行动”,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等居全国第一。全省首次2个高新区进入国家高新区前十,首次世界500强企业突破10家,首次全国民营企业评价五项榜单实现“大满贯”。

  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首要任务。2025年,全省经信系统将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大力弘扬“六干”作风,坚决落实全省“新春第一会”精神,紧扣“132”工作部署,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质效提升,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全力推进工业经济稳进提效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经济政策和“大市大县挑大梁”系列举措,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有效益的发展,更好发挥“压舱石”支撑作用。

  强化监测协调,构建完善“工业大市+工业大县(市、区)+工业强镇(园区)”的一体化监测、预警、提示、会商、督导、评价闭环工作体系,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对促共富,携手做大制造业“蛋糕”。

  强化政策惠企,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盘子,加力用好省“8+4”经济政策体系,持续落实减负降本、“增效十条”等政策措施。

  强化项目拉动,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聚力抓好“重大项目+技改项目”“内生裂变+招大引强”“两重项目+两新项目”,联动实施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新质生产力重大项目、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传统优势企业内生裂变,推动制造业投资提速扩量。

  强化工贸联动,更大力度举办“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和跨区域产业合作活动,深化消费品工业“浙里智造供全球”行动,促进产销深度对接。

  

全力推进数字经济攀高提质

  

  数字经济是浙江经济的“金名片”,必须持续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

  推动数字产业能级再提升,做强做优智能物联、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光伏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培育优化人工智能和算力、数据、大模型等产业布局,积极壮大光芯片、智能视觉、新型电池、无人飞行器等新兴产业,打造中国视谷、中国数谷、中国云谷等产业地标。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再深化,落实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五个百项”工程,深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国家城市试点和省级县域试点,提升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水平。

  推动产业数据价值再释放,优化“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浙江数商群体,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全力推进“两新融合”改革突破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省委、省政府交给省经信厅的“大文章”,必须聚焦“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总目标,纵深推进“两新融合”改革。

  着力彰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创新围绕产业展开、围绕企业布局,坚持由企业主导、为企业赋能赋权,培育做强优质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底座作用、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力作用、“链主”企业和雄鹰企业创新引领作用。

  着力培育产业科技创新组织,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升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中试平台等质效,让企业直接享受到更为便捷、更高性价比的创新服务。

  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建立“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解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协同闭环机制,畅通“平台引人才、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着力强化产业创新人才支撑,制定省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推动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双百双进”活动,促进校企高端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和双向有序流动。

  

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突破难点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加快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完善安全、环保、能耗等标准体系引领企业改造提升,通过有机更新、变革重塑让有限土地空间释放更大潜能,瞄准效益推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发展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化机器人与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

  突进赛道大力推进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生物制造、新型能源与储能、量子科技、空天深海深地等领域,开展未来产业培育机制改革,分库建设人才(团队)、技术产品(项目)、未来型企业,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

  

全力推进产业集群提能升级

  

  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坚定不移深入实施“415X”集群培育工程,力争集群规上企业营收突破9.5万亿元。

  抓“省级—国家级—世界级”产业集群梯度培育,构建以世界级集群为目标、国家级集群为骨干、省级集群为基础的培育发展体系,统筹推进“新星”产业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积极推动智能物联、现代纺织、工业母机等集群向世界级跃升。

  抓“链长+链主”高效协同,落实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更好发挥“链长”协调服务、“链主”引领带动和专家智库支撑作用,聚焦“链主”企业建立“链企直通车”,支持“链主”企业承担链式攻关和试点示范项目,推动链群生态高水平协作。

  抓“核心区+协同区”融通发展,强化“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动态调整机制,支持以高新区为主载体争创“核心区”“协同区”,进一步激发高新区动力活力,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全面提升省级高新区,全力打造高新区2.0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