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牢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之“盾” |
|||
|
|||
|
今日浙江记者 袁 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影响世界;生态日的探索从这里开始,各地推广,并于2023年上升为全国节日。 从成为全国首个生态县,到成为全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再到荣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获得县……书写在188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态答卷”,让安吉县闻名全国、享誉世界,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这份答卷的靓丽底色。 凝聚“守”的共识 漫步余村,在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游人如织。 2003年,浙江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安吉提出“生态立县”战略。当年9月,安吉县以人大决议的方式,在全国开创了设立生态日的先河。一场守护绿水青山的攻坚之战由此打响—— 2005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安吉县开启了系统性生态修复:综合运用自然恢复、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让曾经千疮百孔的山体重新披上绿装。 为进一步擦亮生态底色,安吉县持续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实施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创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与智能化监管。率先构建“三长两员+法检”体系,发出全国首例《森林资源保护督促令》,创新实行“三线三度三性”全域美丽空间管控机制,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保持在县域国土空间的80%以上。 安吉县成立生态共治中心,形成“9+3”部门联动机制(9部门常态入驻、3部门轮驻),以数字赋能精准防护。目前,安吉生态共治中心配备了22台无人机,定时开展自动巡航,配合定位系统、雷达扫描、视频监控等技术,实现生态环境信息的精准监测,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 久久为功,安吉县生态颜值愈发亮丽: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60%以上,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空气优良率维持在86.5%以上,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 集成“护”的合力 清晨,龙王山还沉睡在浓雾里,安吉小鲵护卫队队员一行已早早赶到了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轮班巡山、劝阻游客、捡拾垃圾……一如往常。 安吉小鲵隶属于两栖动物纲有尾目小鲵科,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分布范围极为狭窄,种群数量稀少,珍稀程度与大熊猫、扬子鳄、华南虎并驾齐驱。2004年,安吉小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十大极度濒危两栖动物;2021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为进一步扩大安吉小鲵种群数量,安吉小鲵栖息的高山湿地全部被划入核心保护区。安吉县在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展生境适宜性和繁殖生物学研究,构建人工繁殖种群,每年保育安吉小鲵幼体300—500尾;大力开展野外种群调查与监测,寻找适宜繁殖水坑,累计放归亚成体1500尾左右……通过一系列抢救性保护举措,安吉小鲵的自然存活率从不足5%提升至70%以上,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 近年来,安吉县坚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并创新一系列保护制度和举措,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新格局。 制度建设持续完善。安吉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了湖州市生态环境安吉分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制度,统筹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监测体系基本构建。在全省率先探索覆盖全县域的野生动物红外相机动态监测网络建设,全域网格化布设红外相机232台。开展野生动物监测数字化改革,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观测样区”的网络体系。今年在吴村村正式落成全省首个符合国家新规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并成立“中欧利用环境和地球观测改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监测研究”示范基地,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保护扩繁成效显著。先后开展安吉小鲵繁育、银缕梅保护、中华秋沙鸭监测、黄山梅保护等工程,完成银缕梅种苗培育2250余株,野外回归1250株;中华秋沙鸭越冬分布地由2015年发现的1处增至5处,种群数量始终保持全省总数的60%以上;探明黄山梅野生种群5个,并开展优质种源选育。 目前,安吉县境内有原生脊椎野生动物472种、野生及常见栽培高等植物3010种,记录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0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6种、二级保护野生植物41种,是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县(市、区)之一。 拓宽“转”的通道 9月24日晚,湖剧《一片叶子》在国家大剧院落下帷幕,演出现场掌声如潮。作品以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一片叶子富四方”乡村振兴故事为蓝本,再现了该村党员群众在种植安吉白茶脱贫致富后,主动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扶西部群众致富的感人故事。安吉白茶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全县种植面积已达20多万亩,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品牌价值达52.06亿元。 安吉用“一片叶子致富一方百姓”等成功实践,生动讲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的动人故事,打开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转化通道。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聚焦安吉地方物种的经济化利用,着力挖掘安吉白茶、竹林鸡、安吉竹笋等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地标兴农、品牌富农”。如竹产业,安吉拥有108万亩竹林,竹产业企业900余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凭借对竹子的研究与利用,安吉人开发了竹笋食品、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质装饰材等8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的竹制品,竹产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做精可持续利用示范点。结合村镇建设规划,加强物种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研学等不同利用模式的示范点建设,在满足科研需求的同时,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科普研学、物种资源利用、生态旅游等多种业态,探索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多功能用途和生物多样性价值转化路径,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做优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在竹博园、宋茗茶博园2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和打造金钱松公园等多个体验地,着力发展夏阳鸟类观察、景溪菌类养殖、白杨农事体验、茶博园白茶生态修复及茶产业发展等生态旅游、生物资源产业,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