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19年第十六期
守护五千年 “文脉港”

2019-09-17 15:4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杨晨

今日浙江记者 杨晨

 

“良渚”,意即“美丽的水中之洲”。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段五千年文明史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成功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亮相世界舞台。

在后申遗时代和全省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打造文化浙江的大背景下,该如何擦亮良渚古城遗址这张世界文化“金名片”?浙江的答案是:当好五千年“文脉港”的“保管员”“研究员”“推广员”,书写新时代良渚文明的壮美新篇章。


良渚古城遗址

 

甘当“保管员”

 

良渚申遗路漫修远,“一槌定音”背后,是浙江80余年来对良渚遗址的精心保护。

仲夏傍晚,蜜蜂弄坝体遗址附近,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瓶窑段正在施工。这条杭州交通大动脉,在设计、施工中,两次为保护良渚古城遗址而主动“让道”——路程增加6公里,费用增加3亿元。

这只是“良渚故事”中小片段。多年来,杭州市为守护这方圣地,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手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框架和“条”抓“块”保、五级联动的保护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遗产地政府的主导主体作用,扎实推进良渚遗址综合保护工程。

每年安排近1000万元资金鼓励各村社开展遗址保护;遗址保护区建筑只做“减法”,与良渚遗址保护和利用无关的建设招商均暂停……遗址所在地杭州市余杭区1987年就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对古城遗址从事管理保护。进入大数据时代,余杭区又在2017年成立了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随后投入1800万元打造了监测与预警系统,今年1月正式开始数据采集。

该系统利用遥感卫星影像、无人机、地面专业前端设备和人工巡查,从宏观到微观,对遗产地进行天、空、地全方位监测,在确保遗产本体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管理的同时,也为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良渚方案”。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良渚遗址列入“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2009年,良渚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1994年、2006年和2012年,国家文物局先后3次将良渚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如今,放眼42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保护区,轻风自然、白鹭飞翔,鸟鸣山林、花香蝶聚。

 

勇当“研究员”

 

2018年1月,我国正式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文本。20余件资料,历时5年,共计200余万字、5330页,为此次申遗提供了重要保障。

“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我们从事文化遗产工作的初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负责人陈同滨认为,申遗之所以成功,除了文本全面,关键还在于全民参与、上下齐心。

走进良渚街道西南、良渚遗址群南缘的良渚博物院,有两面墙让人浮想联翩。一面是时间的坐标,一面是空间的坐标,它们最终锁定脚下的这片土地——距今五千年左右,在中国太湖流域的良渚地区,曾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化。古城、村落、墓葬、祭坛、水利设施、玉器作坊……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此印刻下真切的生活轨迹。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不仅证实了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历史,还填补了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空白,首次向世界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陈同滨表示,伴随着后续的不断发掘,将极大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据悉,良渚遗址从1936年发现和首次发掘以来,已有80多年历程,经过了四代考古人。申遗成功后,还有哪些内容值得研究?

“一个牵动人心的问题是,良渚先民后来去了哪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认为,作为一个复杂的史前文明,现在“还只是揭开了面纱”。

目前,良渚考古工作已制定详细计划,将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开展各方面的工作。例如,持续探索良渚古城内的功能布局、组织结构等相关细节,继续深究良渚遗址所在的1000平方公里腹地内遗址分布情况等。通过掌握尽可能多的良渚文明的历史事实,揭示其形成、发展、演变、衰落的发展规律,归纳其文明模式和特点,理解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介绍,2016版全国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的“良渚文化”进行了展示,为更多的中国学生了解、知晓五千年良渚文化奠定了基础。余杭还编写了良渚文化地方教材,在全区2万多中小学学生中推广,部分学校开设了良渚文化特色课程,鼓励学生认知、感悟良渚文化。

 

争当“推广员”

 

良渚不仅是杭州的、也是浙江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进入“后申遗时代”,越来越多的合作平台已经打开,让这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同其他各地的世界遗产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

良渚申遗成功第二天,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举行了有限开园仪式,线上预约系统正式开放。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4个片区。本次开放的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面积3.66平方公里,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贯穿其间。

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眼看去多是土坡和绿植。良渚遗址管委会在充分尊重遗址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有效性的基础上,运用绿植标识、模拟复原、小品雕塑、数字演示、场馆展示等方式,科学、立体、全面地展示良渚古城遗址的文明特征、价值内涵,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全民共享。

为让访客更好地感受良渚文化内涵,公园设计了一条参观路线。这条路线上共有26个讲解点,访客以乘坐电瓶车的方式参观,整个过程约3个小时。此外,5G技术也被应用到人脸识别、智能导览、智能停车、无感支付等体验中,让这座刚刚获选世界遗产的历史景区更具魅力。

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表示,杭州将全面落实《杭州市与维罗纳市关于世界遗产推广、开发和共享的友好关系协议》等,当好良渚文明的“推广员”,用现代语言讲好传统故事,努力将良渚古城遗址建成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打造成中华文明“朝圣地”和中国文化“展示地”。

让历史辉映当下,让保护成就发展,让文明滋养文明。眼下,一个更为恢宏的良渚新城规划正徐徐展开:西北方向,有良渚文化艺术走廊、良渚文化村;东南方向,依次排布着文化旅游产业带、数字经济产业带、生命健康产业带……

良渚的故事,依然在现代熠熠生辉;文明的圣地,必将在未来生生不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