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3年第十九期
绿水青山的回响——浙江深入实施“千万工程”20年综述

2023-10-15 10:17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袁卫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袁 卫


“浙”里千村引领、万村振兴:美丽乡村迭代升级,特色产业稳步壮大,新型业态蓬勃发展,美丽经济风生水起;

“浙”里全域共富、城乡和美:公共服务均等有序,农民收入全国领先,富春山居韵味悠长,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之江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间可观乡村之变,可品乡村之美,可见乡村之未来的靓丽图景,源自一个持续20年的伟大工程。2003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以生态美乡村、以产业强乡村、以融合兴乡村、以惠民暖乡村、以党建引乡村的乡村革命。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与“千万工程”更紧密结合起来。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20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推动“千万工程”点上出彩、面上开花,成为造福浙江、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金名片”,在新时代持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

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批示,赋予了浙江在新征程上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的光荣使命。

6月21日,浙江召开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推进会。省委书记易炼红在会上强调,要把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以“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为目标和抓手,深化打造更具标识引领性的理论成果、更具示范公认度的实践成果、更具复制推广力的制度成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中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


桐庐县芦茨村


战略擘画   久久为功


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4年7月26日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本世纪初,浙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经济水平跃居全国前列。但是,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随处可见,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时代给浙江出了一道必答题。

这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宏伟工程——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花5年时间,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提出“八八战略”,其中一条就是“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而“千万工程”正是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出席“千万工程”启动会和连续3年的“千万工程”现场会并发表讲话,为“千万工程”实施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倾心关怀、倾情牵挂、倾力指导“千万工程”,在重要节点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指引浙江不断把“千万工程”推向纵深。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调研时来到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美丽乡村,一部分是吸收了浙江的经验。浙江山清水秀,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确实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这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接续奋斗——

20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在之江大地广袤乡村持续推进。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继续推进“千万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把深化“千万工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基础;浙江省第十四次、第十五次党代会均要求继续深化“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相向而行、融合发展;每年召开1次高规格现场会,每个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20年来,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未来乡村、和美乡村建设,“千万工程”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深化。

在“千万工程”牛鼻子的牵引下,浙江大地发生了美丽蝶变,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不断增强。截至2022年,浙江乡村环境保持全域化常态化整洁,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领跑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强富美”的华丽转身。

2018年9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颁奖词认为:“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这是笃行不辍、未来可期的全新出发——

在新起点上,如何有力有效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6月7日,省委常委会会议提出,加快构建“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千万工程”新画卷,以推进“千万工程”新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浙江新贡献。

浙江日前下发的《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成熟,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建设再上台阶,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乡村振兴样板区;到2035年,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乡村振兴样板区。


湖州市南浔区北港村数字化农业产业园


生态优先  涵养大美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使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为绿色生态富民家园。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4年7月26日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千万工程”的先手棋。20年来,浙江把深化“千万工程”作为牛鼻子工程,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规划先行、标准引领,创新构建乡村建设新机制,持续提升乡村风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整体大美”的诗画浙江大花园快速呈现。

规划指引标准先行——

“全域视角”编制规划。按照全域全覆盖的要求,坚持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建立健全“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联动机制,因村制宜精心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全省行政村总数由2003年的近4万个缩减到2022年的1.97万个。

持续迭代标准规范。制定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出台《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对美丽乡村、和美乡村建设进行分类指导。及时迭代升级乡村建设标准,更精准对接农民需求、更契合时代发展需要。

“三大革命”纵深推进——

“垃圾革命”扮靓乡村颜值。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导向,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集中分类处理”实现行政村基本覆盖。

“污水革命”疏通乡村“经络”。全域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工程,通过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实现污水收集、处理、排放全流程的整治提升。截至2022年,全省标准化运维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达47511处。

“厕所革命”提升乡村品质。在全面消除旱厕、露天粪坑和简易棚厕的基础上启动农村公厕服务大提升行动,推动全省6.8万座农村公厕达到“三无四有”(无臭、无垢、无积水,有电、有水、有纸、有人管)标准。目前,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9%。

“五美联创”成效显著——

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实行美丽乡村示范县、风景线、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美丽庭院的“五美联创”。目前全省已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风景线743条、美丽城镇省级样板363个、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的浙江美丽大花园。

同时,建立城乡一体的风貌管控体制机制,尊重村庄原有肌理,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深入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联动推进农房改造、庭院美化、降围透绿,基本实现新建房屋风貌有特质、现有农房整体有提升、一户多宅情形得整治。

未来乡村加快建设——

以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为目标,制定出台未来乡村指导意见、评价办法、建设导引,先后开展三批687个省级“未来乡村”建设,着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儿童驿站等在“未来乡村”全覆盖,并加快打造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九大场景建设,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按照规划,浙江每年将建设200个以上未来乡村,到2027年达到2000个以上。

目前,浙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生态省验收的省份。


景宁县伏叶村


以业为基   富民强村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必须首先立足于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深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20年来,浙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组合拳,加快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成效,形成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22年,浙江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三,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

厚植优渥土壤——

乡村集成改革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投资“一件事+明白纸”改革深入推进,“重大项目+涉农补贴+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功能联合体加快构建。农业“标准地”改革全面推进,农业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农村领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框架下的条块衔接、协同指挥稳步推进,高频率、高综合、高需求和易发现、易处置等“三高两易”执法事项赋权逐步下放到乡镇街道。

乡村科技支撑持续强化。“1+6+N”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强省建设步伐加快。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项持续实施,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制种大县加快培育,种业振兴蹄疾步稳。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深入实施,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加快建设,农业“双强”行动成效显著。

乡村数字优势持续凸显。“浙江乡村大脑+浙农应用”加快建设,“浙农码”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大显身手,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渐入佳境。乡村数字新基建不断加强,5G网络乡村全覆盖加快实现,“乡村数智生活馆”争相涌现,乡村生活智慧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完善产业体系——

产业平台加快培育。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础上,实施乡村产业“十业万亿”行动,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4个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35个。

产业布局持续集聚。累计培育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带35条,建成“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109个、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84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型经济圈11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3个,“一乡(村)一品”“一县一业”“多县一带”乡村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融合不断加快。实施农业全产业链“百链千亿”工程,建成单条产值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82条,总产值2575亿元,辐射带动478万农民就业创业。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4家、民宿1.98万家,2022年实现经营总收入514.6亿元。全省拥有活跃的涉农网店2万多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200多亿元。

产业主体不断壮大。构建省、市、县三级龙头企业梯队,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83家、县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034家,家庭农场稳定在10万家以上。累计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200多个,全省农产品商标注册数超13万件,品牌农产品种类覆盖全产业领域。

深化村庄经营——

以盘活利用村庄资源和资产为抓手,以市场化经营为手段,实施乡村点亮行动,加速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动村集体经济、农民“双增收”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盘活“沉睡”资源。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787万宗,累计盘活农房15万宗,实现总价值近170亿元。德清县、义乌市承担国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任务,累计入市总成交价款11.7亿元。

壮大集体经济。引导村庄以土地、资产入股等形式发展景区经营、物业经营等产业,建立健全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等新模式新机制,多元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浙江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

建设景区村庄。推动村庄景区化、品牌化,打造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民族风情型、运动休闲型等各类景区村庄。目前全省已建成景区村庄11531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2240个。


环千岛湖骑行绿道


城乡融合   一体发展


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定要走资源节约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路子。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5年8月3日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嘉兴现场会上的讲话。


“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20年来,浙江把“千万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工程,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持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物流、宽带服务、金融网点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乡村基本生活要件与城镇同步同标加快推进。

目前,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75%,农村等级公路比例达100%,县域内跨乡镇、跨行政村断头路基本打通;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超90%,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2%以上。

农村电力、能源供应设施加快建设,农村电网升级步伐加快,燃气、新能源、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布局持续优化,城市天然气配气管网不断向乡镇和城郊村、中心村延伸,5G网络、光纤资源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

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强化区域公共服务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区域统筹规划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教育医疗优质均衡、社保医保同标同质、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局面加快呈现。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快速形成。

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着力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义务教育发展更均衡。全省农村幼儿园等级率98.8%、农村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73.1%。

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医务人员“双下沉”,乡村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稳步改善。累计组建县域医共体162家,建成规范化村级医疗机构1249家,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加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推进农村社区医养结合,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56家、社区照料中心2.3万家。

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深入推进“两进两回”。围绕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实施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民创业促进行动,培育更多农创客,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第一资源”加快集聚。健全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全省累计选派47万多名,累计争取各类资金160多亿元。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全省累计派遣3.9万人次,助农增收60多亿元、助企增效45亿余元。目前全省乡村人才队伍总量达到200.6万人,2022年全省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11.25万人次,累计培育农创客4.7万余名。

土地要素有序流通。这些年来,浙江累计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4200余个,完成拆旧复垦面积48万亩,复垦新增耕地面积45万亩,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县调剂1.6万亩。

2022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0,“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成为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平阳县雅山村文化礼堂


以文化人   塑形铸魂


建设新农村固然要从改变农村面貌着手,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实施“千万工程”20年来,浙江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同时,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乡村治理效能有效增强——

注重“党政合一”。充分发挥“党政合一”垂直治理的制度功能,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落实“一把手”亲自抓责任制,形成“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坚持各方协同和分级负责抓,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实施、多方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落实机制。

注重“群众参与”。深化村民自治,建立村民互助会、议事会、乡贤促进会等社会组织,推动乡村公共事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增强法治保障,引导干部群众形成自觉守法、全民懂法、遇事找法的乡村法治秩序。激发德治活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等对村民行为的引导作用,用崇德向善的力量,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注重“智治合一”。先后创新实施河长制、路长制、所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制度选择与安排,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改革,促进数字与信息技术同“千万工程”责任制相匹配,实现“智治合一”的精准治理。

注重“激励相容”。引入市场机制,将乡村公共产品转化为市场产品,促进乡村各类休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城乡生产要素的互通,实现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设施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提质的相互促进。

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提升——

树好乡村文明新风。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加强“好家风”建设,推行操办婚丧喜事“流程规约制、标准菜单制、金牌厨师制、礼堂准入制”等管理机制,建成了一大批乡风民俗展示馆、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民书屋。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实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提升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万余个、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1.86万个、行政村平均活动场所面积达430平方米,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进礼堂行动扎实推进。

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把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作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抢救性工程,坚持每年启动40个以上重点村和200余个一般村的保护利用,开展100个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提升工作,全省2783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得到保护利用,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

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建立包含177项资源的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库,在全国率先公布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37个。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7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其中4项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全国第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10月13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强调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走深走实。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续写新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