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3年第四期
在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中提高包容性

2023-02-28 15:1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叶兴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叶兴庆

   

  2023年2月召开的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浙江省情农情,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作为全国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的代表,浙江在新实践中应把提高发展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政策取向。

 

认识市场力量和公共政策带来的包容性机遇

  

  从需求侧看,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将为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的释放带来新机遇。长期以来,城镇居民对乡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大宗农产品上,这种需求对大宗农产品优势产区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逐步升级,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这给那些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没有比较优势但却具有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势明显的地区带来农业增长空间。近年来,浙江一些山区县特色农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正是这种需求变化带来的结果。

  从供给侧看,数字技术的广泛渗透将为消除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在利用市场方面的比较劣势带来新机遇。长期以来,市场信息、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从城市向农村、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散需要较长时间和较高成本,存在较为明显的衰减效应。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向农村渗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捕捉市场机遇、应用最新生产技术等方面逐步处于同一起跑线。通过互联网,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半径明显扩大、与消费市场的距离明显缩短,使其市场需求曲线得以向右抬升。通过互联网,可以使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以近乎零边际成本向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扩散,也可以明显降低欠发达地区的市场信息搜集、市场推广等成本,从而使这些地区和群体的市场供给曲线得以向右移动。

  从政府作用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将为消除农村地区的区位劣势带来新机遇。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密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报率不高,长期以来投入不足,使城乡基础设施存量水平出现较大差距。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加强。在未来农业强省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将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部署实施农村道路、人居环境等传统基础设施和冷链物流、大数据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网密度和通达性的提高、冷链物流体系的加强,将降低农村地区鲜活商品进入外部市场的成本。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的建立,将提高农村经济活动的效率。农村交通和通信条件、住宿和厕所等人居环境的改善,将提高城市居民下乡休闲观光、养生养老的便捷程度和边际倾向。此外,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将为缩小农村底部人群与其他群体的差距带来新机遇,实施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将为缩小不同地区农村间的差距带来新机遇。

  

在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建设中用好包容性机遇

  

  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此,应尽可能用好各种包容性机遇,使农业强省建设的过程成为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和农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差距的过程。

  推进城乡双向开放。让工业化城镇化的增长效应更公平地扩散到广大农民农村,需要进一步破除阻碍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城乡二元体制。一方面,应进一步推进城镇对农民的开放。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乡村向城镇转移不仅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且能够提高转移就业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还能够提高留在农业农村的劳动力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应继续深化城镇户籍和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民进城落户限制,尽快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进城农民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推进农村对市民的开放。农民转移进城的一个重要结构性特点,是具有年龄、文化优势的群体更倾向于转移进城,从而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口平均年龄更高、文化程度更低。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和产业、就业形态的变化,乡村的居住生活形态对城镇部分人群的吸引力在增强。部分市民下乡有利于优化农村人口结构,也有利于闲置农房、宅基地得到利用。应继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宅基地制度等改革,通过创新人才加入机制、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等途径,保障“新村民”依法享有农村相关权益。

  提高农业发展的包容性。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家家包地、户户种田”和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结构使农业发展具有较强包容性,农民收入构成中经营净收入所占比重较高使农户间收入差距较小。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规模经营比例上升,农业发展的包容性出现下降,农村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以农业为主的经营净收入的差距出现扩大。应从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出发,逐步提高农业发展的包容性。应着力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包容性,在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注重带动小农户,把更多的支持农业发展的公共资源用于普惠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应在欠发达地区加强网络、快递和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低收入农户和欠发达地区农户提供互联网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利用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信贷资金,利用电子商务和快递渠道扩大产品销售。应在欠发达地区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使拥有土地等资源但只能低效利用、拥有获得政策性资金资格但缺乏有效利用能力、拥有劳动力但就业不充分的农户,与拥有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渠道等资源的社会资本相结合,共同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加大面向农民农村的再分配力度。目前应从两个维度加大有利于农民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再分配力度:一是加大财政对农民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农村不同群体之间和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公共转移净收入差距。既要提高财政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救助等的支出力度,也要改进在缴费、待遇领取等方面的制度设计,避免逆向调节。应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个人缴费提供补贴,降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加大财政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二是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应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统筹推进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用财政性资金投资或者由国有企业投资的交通、水利、能源等重要基础设施,应注重向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布局,逐步消除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

  加大面向农民农村的第三次分配力度。第三次分配在提高农业强省建设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防范道德绑架的前提下,应发扬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文化传统,发挥同乡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平台作用,通过亲情感召、荣誉激励等途径,引导从农村走出去的各界人士为家乡捐资。可考虑在部分边远地区探索实行在城市工作的个人对故乡的捐资抵扣其个人所得税的具体办法,用亲情和利益的双重激励推动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支持故乡建设。通过实行差异化的应纳税所得额扣除比例等措施,引导企业到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开展敬老、扶幼、助残等公益慈善活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