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党的建设
“链”上乡村跑出共富加速度

2025-06-15 08:4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朱海洋 刘学

朱海洋   刘 学

 

  “既能挣到钱,生活也规律了。”说起家门口“909蚂蚁共富工坊”的活儿,建德市寿昌镇山峰村村民孙石娟很是满意。像她一样足不出村就把钱赚的村民越来越多,得益于寿昌镇党委牵头引进杭州晟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同时链接浙江省中青旅、天马旅行社等专业团队资源,吸引发展了农事研学中心、农家土灶屋等一众新业态。

  在建德市,处处可见党建引领合作共富的火热场景。追根溯源,早在1955年,建德县邓家乡(今建德市更楼街道)就因成立合作社带动生产,实现农业增产增值,被毛泽东主席称赞并按语批示要“深入一点,取得经验,推动全盘”。老经验历久弥新,近年来,建德市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论述中汲取养分,创新推出“链组党建”载体,做大分好乡村产业增值“蛋糕”,跑出高水平共富加速度。


建德市更楼街道举办五一“田园晚风夜市” 活动 

  

●党建引领筑基

  

  “链组党建”,主要是通过党建联建,推动企业、镇村、机关部门、科研院校、合作社等单位党组织,与“农创客”、种养大户、返乡青年、低收入农户等多元主体上链,大抓延链补链强链,在做大产业增值的同时,优化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分好“蛋糕”促共富。

  2023年,建德市规划布局了5条农业产业链和5条市域链,打造10条亿元级的共富链组、100个劳务支出百万元级的“共富工坊”。在模式上因地制宜,有的采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有的借助强村带弱村,有的围绕品牌IP,有的进行人才串联,每条链都有任务书和路线图。

  党建联建由虚变实,有机串联起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和共富链,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这里同行多,还经常参加茶话会、行业沙龙等活动,浓厚的社群文化,更能激发我们的灵感。”入驻更楼街道“更上青年”青创综合体的杭州瑾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晓琴说。

  据了解,更楼街道盘活昔日更化化工厂的闲置房屋资源,在保留年代感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完善、风貌优化和内容升级。一座集红色溯源阵地、轻创空间、人才公寓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创业乐土就此产生,老旧社区华丽蜕变。目前,综合体内共有入孵企业69家,吸引青创客210人。

  与更化社区毗邻的石岭村,如今已是建德“乡村梦想家”的试点村。闲置的长岭茶厂摇身一变,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长岭山丘艺术空间”,房屋农田等资源也被巧妙整合。在油画家包一飞、“新农人”徐建刚等“乡村梦想家”的带动下,石岭村引进长岭艺术村落、高山白芨种植园、鱼菜共生农场等共富项目,带动60余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8万元。

  短短两年间,建德全市跨镇、跨村、跨区域、跨主体的十大共富链组纷纷展现成效,吸引上链单位853家、产业项目187个,新建“共富工坊”215家,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1200余人,人均月增收2890元。

 

●链接产业振兴

  

  寿昌镇北部的桂花村有1700多年历史,因遍栽桂花树而得名。近两年,村里盘活各种资源,组建“桂花幸福田园”共富工坊,探索“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运营、农户参与”的三方抱团合作模式,打造集营地教育、农耕体验、健康科普等于一体的休闲打卡地,发展渐入佳境。

  “除了门票收入,来我们这研学的家庭,吃住等接待都由村民负责。”桂花村党总支书记蒋益民算了笔账:接待一人收50元,光秋天两个“黄金月”,一户人家最多接待了200人,收入足有1万元。该项目运营以来,为村集体增收31.2万元,吸纳就业5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建德市抓共富,始终将党建与产业融为一体,用党建联结产业,以组织协同助推组团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沈小来表示,通过合作共富抓强村富民,第一有利于做优前端,链接科研院所、人才创客等资源,开发新品种,打造新卖点;第二能做大中端,尤其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后,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和品质化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第三做活末端,尤其是强化品牌营销后,贯通产销、融合农文旅,自然“身价”陡增。

  比如,杨村桥镇聚力做强草莓全产业链,组织辖区内13个村与省市农业科学院、盒马鲜生等23家单位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通过技术、人才、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本地异地莓农内外联动、产业区域互动。育苗端,村集体出马,解决一家一户所需的公共服务;种植端,组建“草莓师傅学院”,定期举办相关培训;销售端,落地草莓集散中心,为主体闯市场保驾护航。

  凭借党建联建这条坚韧纽带,在杨村桥,2000余名“草莓师傅”遍布全国27个省(区、市),却又紧密相连。目前,本地加异地草莓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4万吨,全产业链年产值达8.5亿元。

  更深层的变化在人才端涌动。在建德市,“乡村CEO”“建德师傅”“新农人”等群体风起云涌,以“链组党建”为平台大展拳脚,很快成长为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建德市杨村桥镇 “莓好集市”共富工坊分拣包装草莓 


●发展共赢共享

  

  在建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锋看来,党建引领合作共富,落脚点始终在强村富民和扩中提低上,由此强化利益联结,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人富不算富,一村富也不算富。在莲花镇,当地的合作模式是“强村带弱村、携手促共富”:由镇党委牵头,以“戴农富”强村公司为平台,组织辖内6个村与30余家单位开展党建联建,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推,共建“戴农富”现代农业园、铁皮石斛园、苞茶产业园和循环高效产业园等四大园区。

  在成立后的将近4年时间里,“戴农富”公司业务从最初单一的劳务派遣,到如今已拓展至种植销售、园林绿化、布草洗涤等领域,实现年营收1500万元,新增2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30万元。链上各方主体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后,2024年,6个村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近三成。

  2024年,建德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2.48亿元,其中,108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莫锋表示,共同富裕是系统工程,也是长期任务,建德市正积极推进“四链融创·产城共兴”产业链党建,围绕草莓农旅、“低空经济”“139乡宿”和“建德味道”四条链,深化党建联建,打造“共富工坊”、共富带、共富片区,以党建引领合作共富,持续缩小“三大差距”。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