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解看病就医“烦”与“繁” |
|||
|
|||
|
朱婧雯 田 晶 医疗服务是群众感知度最高、关切最深的民生工作之一。近年来,浙江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联动卫生健康等部门,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慢病配药更省心”两件民生实事为切口,深入推进基层医疗领域问题治理,切实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泰顺县巡回诊疗车 李永在 摄 创新制度 “医检互认”落地见效 在德清县禹越镇卫生院全科门诊室,全科医生杨晓东通过“浙医互认”平台调阅患者周大伯此前在杭州市一家大型医院所做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检验记录。 根据这些记录,杨晓东判断周大伯无需再做检查检验,随即对检查结果进行互认,并为周大伯开具新的处方。“不用反复跑大医院,也不用重复检查,在家门口看病取药省时省力又省钱。”周大伯对此十分满意。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多头诊疗、重复检查检验这一医疗服务“老大难”问题,群众反映较为集中。“重复检查检验,主要体现在不能认、不易认、不愿认、不敢认4个方面。”省纪委监委驻省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该纪检监察组督促驻在单位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构建项目标准、智慧应用、激励机制、质量安全体系,破解长期以来阻碍互认有效落地的标准不统一、数据不联通、机制不配套、质量不同步、能力不均衡等难题。 省纪委监委组织专门力量,下沉一线走访调研,制定监督护航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指引,推动省卫生健康委抓好相关问题整改,加大结果互认力度,切实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 监督推动下,省卫生健康委针对全省各地不同医院部分检验项目和指标存在名称、编码不一问题,以单项检测指标为单位,制定全省统一的检查检验项目编码规则目录库;针对数据归集平台不同、数据无法互通共享问题,建立全省数据池、搭建“浙医互认”平台、在医生工作站嵌入互认智能插件等;针对医院间业务水平差异、影响诊断、易发纠纷问题,建立互认项目质量闭环管控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跟进监督。宁波市北仑区纪委监委督促区卫生健康局建立健全监督约谈、日常督导等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坚决杜绝将检查检验费与医务人员薪酬挂钩。东阳市纪委监委推动卫生健康部门建立常规检查检验项目复查周期制度,实现660项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互联互通互认,“一次检查检验、全域信息共享”。目前,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清单管理 办好“慢病长处方” “开渔后,我们一出海就是一两个月,走到哪里都离不开降压药。”患有高血压的温岭市石塘镇渔民老陈说,以前一次只能开一个月的量,经常断药,现在可以一次性开3个月的药量,“慢病长处方”真是给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 老陈口中的“慢病长处方”,是浙江开展“慢病配药更省心”行动的成效之一。其间,省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建立“主体履职、监督联动、数字赋能”机制和“实事账、制度账”2本台账,“清单化”督促卫生健康部门优化处方管理、加强上下联动、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综合巡查,推动“慢病配药更省心”行动落地见效。 同题共答,凝聚合力。省纪委监委指导驻省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研究出台“慢病配药更省心”工作指引,督促省卫生健康委与省医保局联合印发《浙江省实施“慢病配药更省心”便民惠民举措工作方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保障,落实推广“两慢病”(高血压、糖尿病)长处方政策,满足群众用药需求。 如今,浙江各地普遍建立健全长处方管理工作制度,对病情稳定、用药规律的“两慢病”患者可开具4周至12周的长处方;依托县域医疗共同体、城市医疗联合体牵头医院,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配“两慢病”药物种类200种以上。 遂昌县部分易地搬迁群众反映,新住所医疗机构所在地与原本家庭医生签约地不一致,影响了医保报销比例。该县纪委监委督促县医保局建立完善“一地签约、全域共享”制度机制,确保易地搬迁群众享受相关医保报销待遇。 “我们协同区卫生健康局多次实地调研,分析全区慢病患者用药需求变化和药品数量增减趋势,督促区卫生健康局建立药品短缺预警提醒机制。”杭州市上城区纪委监委派驻第四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一旦某家基层医疗机构的某种药品库存不足,区卫生健康局一面按照预警提示迅速开展药品调配,一面启动局属医疗机构药品紧缺采购流程,由医生对患者的特殊用药提出线上申请,实现“谁申请、谁使用”。 压实责任 诊疗服务优质便捷 针对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海岛县医疗资源少、医疗服务短缺、群众就医问诊不便的情况,省纪委监委督促省卫生健康委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从人才支撑、服务延伸、监管治理、清廉建设等方面入手,破解制约基层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以巡回诊疗服务为例,“固定+流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全面推广,全省巡回诊疗车总量已达500辆以上,实现全省山区、海岛等基层卫生服务薄弱村全覆盖。 推动将优质医疗资源、便捷诊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责任落实、制度建设、日常监管等方面,通过现场查阅台账、实地走访、个别谈话等方式常态化开展监督,督促卫生健康部门和公立医疗机构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更便捷优质。 嘉兴市纪委监委督促市卫生健康等职能部门围绕病历病案、护理、门诊、健康体检、医疗设备、医疗技术质量管理等,对全市二级综合医院开展联合质控检查;围绕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护理管理、药事管理等进行“回头看”评估,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和医院内部管理。诸暨市纪委监委推动市卫生健康局建立“智能随访—档案生成—健康干预”慢病管理机制,依托智能外呼系统,家庭医生可将体检通知、慢病随访、健康宣教等服务“一键送达”,就医群众反馈数据自动生成电子健康档案,同步传至医生工作平台,供家庭医生随时掌握、采取措施。 在前期对市卫生健康局、市医疗保障局、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慈溪市纪委监委派驻第四纪检监察组推动市中西医结合医疗健康集团打造“医共体5G智慧共享药房”,扩充市级与基层两级医院药房的部分紧缺药品目录,实现药类品种“云端共享”,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就医购药”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