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八都”的回归 |
|||
|
|||
龙泉市八都镇党委书记 刘福明 八都镇位于龙泉市西南部,是龙泉第一大镇,素有“龙泉好八都”的美誉。在我的印象中,八都曾是产业兴旺、商贸发达、交通便利的繁荣小镇。 2017年5月,我调任八都镇党委书记,到任后发现这里沿街店面陈旧,门前道路坑坑洼洼,违章搭建随处可见,看不到全国重点镇的风貌。走访镇政府所在地八都二村,听到的也是村民对昔日盛景的回忆和对当下发展的失望。 如何重振八都繁华?我夜不能寐。夜深人静时,翻看资料了解到,明初八都先贤章溢散尽家财,为乡闾子弟兴建龙渊义塾;清光绪三十二年,八都吴氏三房鼎建燕诒桥,兴盖燕诒亭,历时十载,供民士通行作息。 办学修桥,好善乐施。这不正是八都儿女“崇善向好”的精神体现吗?我的思路明晰起来:以“崇善向好”为主题,提炼八都精神,激励老百姓整装再出发。 几天后,我到八都二村走访,村党支部书记叶青领着我看一块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的大空地。他说:“刘书记,我们二村虽然是镇政府驻地村,却没有一个像样的活动场所,老百姓跳广场舞都没地方。这块地刚刚腾空,我想利用起来。” 叶青的提议让我茅塞顿开。“乡村振兴,文化是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我暗下决心:为老百姓建一个展现八都精神的文化广场。 第二天一早,经镇党委会商议后,我和分管建设的副镇长再次来到二村,向村两委干部表达了建文化广场的想法。这个想法与村两委一拍即合,村两委干部当即表态:“政策处理工作保证按时完成,绝不给镇里拖后腿!”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很快,分管副镇长就将一份规划设计图提交给我。然而,这份设计样稿把乡镇广场设计成了华丽气派的城市广场,缺少乡村特色,文化气息也不浓,与我的设想相差甚远。 设计图纸改了一稿又一稿,都不尽如人意。时间一天天过去,项目却停滞不前。是推倒重来,还是为了赶工期建一个毫无特色的广场?我选择“不将就”,主动参与到设计工作中。通过走访乡贤、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明朝开国元勋、著名文学家刘基探访隐居匡山的八都先贤章溢时,为其著《苦斋记》一文,其传递的“苦乐相倚”之理和吃苦耐劳精神影响至今。 “这正是八都无价的精神财富!”我兴奋不已,特意让设计师加上一笔,将《苦斋记》勒石以铭,安放在广场一侧,既表达追思先贤之情,又激励村民发扬苦干实干精神,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按照这个思路,广场设计方案通过多方征求意见,终于落定。项目开工前,二村两委干部定下了“不参与工程承包、不照顾亲戚熟人、不乱开人情口子”的“约法三章”…… 2018年春节前,思贤文化广场基本建成。除《苦斋记》碑文墙,还兴建了讲述章溢、叶子奇等先贤故事的文化长廊和象征牡丹花开富贵的群众大舞台。 文化引领,潜移默化。在今年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八都干部群众全身心投入,演绎了一个个奉献担当的感人故事。家住长安老街的季清平不仅主动拆除了破旧的灰寮,还协助镇干部做身边群众的思想工作,推动老街上占用河道的16个违章点顺利拆除。在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全镇仅用60天就拆违4万多平方米。 为再现“龙泉好八都”,我们重视拆后改造,将长安老街恢复成浙南古街的模样:雕花门楼、青石板铺路、老店铺开门迎客。同时,还修缮改建了一个“善好馆”,集中展示历代八都先贤行善向善的故事,传播“崇善向好”文化。 如今,八都镇成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善好馆”和思贤文化广场更成为镇里的文化地标,不仅是百姓休闲的好去处,还通过传播“唯有人心崇善向好,方有人生向上向好”的理念,引导八都百姓承先贤之志,崇善向好,勤劳创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