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0年第十一期
为建设“重要窗口”聚激“第一资源”

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 温 暖
2020-06-17 16:1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建设“重要窗口”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浙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人才加速流入的态势逐步形成,为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当前,浙江人才发展迎来历史性窗口期,建设人才强省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深刻变化,需要以“三个地”的政治责任和“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锚定新目标,开启新征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统筹国际国内人才“两种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蓄水池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逆全球化思潮等因素叠加冲击,有望重塑国际人才竞争格局。需要我们乘势而上,拿出超常规举措,吸纳海内外人才,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人才版图中的地位。

打造顶天立地的人才结构。坚持“稳中间、抓两头”,让人才队伍塔尖更尖、塔基更实。高起点实施“鲲鹏行动”计划,坚持国际顶尖标准,引进一批站在科学前沿、引领创新趋势的“灵魂人物”。更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本土高层次人才、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集聚一支带动学科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争取更多人才进入“国家队”。启动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培养大批支撑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高技能人才。

形成五湖四海的人才布局。以“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为重点,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支持市场主体走出去开展以人才和技术为重点的海外并购、设立研发中心、建设离岸孵化器,就地吸引使用优秀人才。支持海外省外工作人才申报各类人才计划,在海外省外工作时间视同在省内工作时间,积极探索人才资金跨境使用。

构建多元协同的人才谱系。树立“大人才观”,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统筹推进经营管理、人文社科、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社会工作、农业农村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把更多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培育薪火相继的人才梯队。加强各类人才计划整合提升力度,普遍设立青年专项,推广青年人才举荐制,让更多“后浪”脱颖而出、勇立潮头,厚植未来发展潜力。加大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力度,提高在站博士后支持强度,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到浙江从事博士后工作。常态化开展“云招聘”,定期组织优秀青年学子到浙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夯实对接基础。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才成长“两个规律”,率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着力提高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加快建立健全能够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

健全不拘一格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人才计划的遴选方式,推广专家举荐、审核认定、第三方评价、绩效奖励等方式,逐步降低大规模集中评审比例。对重点高校、一流院所、领军企业等单位,可根据其人才工作绩效,给予人才计划指标,由其对照资格条件自主确定人选,并享受相应支持政策。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机制,支持“偏才怪才”、新经济新业态领域优秀人才直接申报高级职称。

完善名利双收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政策,高层次人才相关收入可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探索通过科学技术奖励、绩效奖励等途径,降低高层次人才个税负担。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

推广揭榜挂帅的人才使用机制。梳理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榜”,面向全球挂榜招贤,谁有本事谁干。赋予“揭榜者”确定技术路线、组建研发团队、使用科研经费等方面的自主权,按照负面清单进行管理,以结果论英雄,真正把“挂帅”落到实处。

探索包容审慎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管理机制,对高层次人才充分授权、放手使用。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探索通过大数据方式开展人才绩效评价,实现“最多报一次”或“一次不用报”,减少过程检查,保障高层次人才潜心创新创业。把人才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对绩效实行总体考核、中长期考核,跳出具体项目的得失,摆脱短期回报的误区。

  

聚焦引领发展和成就人才“两大任务”,不断拓宽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大通道

  

坚持以用以业为本,全方位为人才赋能,支持人才面向发展主战场建功立业,促进人才资源与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现代金融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

促进人才链和创新链同向延伸。聚焦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的短板,完善省级重点人才计划的支持结构,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非共识”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给基础研究人才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适当延长考核评价周期。

促进人才链和产业链精准匹配。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瞄准十大标志性全球化产业链,绘制高分辨率的人才地图,梳理排名行业领域前列的领军人才清单,靶向发力、精准攻关,以一流人才引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集聚一批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共性技术服务。

促进人才链和服务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优质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让人才能够以更低的风险、更快的速度干成事。建设一批人才服务综合体,集成人才发展全周期服务功能。深化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推广“人才码”,连接人才创业创新大小事,实现“一码在手、服务全有、全省通用”。全面落实省部属单位人才的同城待遇,破除人才服务的行政壁垒。

促进人才链和资金链良性互动。结合融资畅通工程,进一步深化人才贷、人才保、人才投、人才险等金融服务,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深入实施人才企业上市培育工程,争取更多人才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手作用”,加快推进人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才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凝聚人才发展合力。全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继续发挥民营企业引才用才主力军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国有企业、高校院所领导的人才工作考核督促力度。坚持和完善人才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探索发布人才发展竞争力指数,科学评价、精准指导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

推进人才均衡发展。在尊重人才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政策对冲作用,引导人才为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服务。发挥浙江人才大厦、浙江创新中心、长三角人才大厦等平台的作用,支持各地建设人才飞地。

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普遍开展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广大人才与党同心同德、爱国报国。

浓厚人才发展氛围。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宣传,讲好人才故事,传递正能量,营造好氛围。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努力把人才工作领域的“浙江现象”上升为“浙江经验”“浙江理论”,为建设人才强省、人才强国提供理论贡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