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3年第十二期>窗口报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探索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五
2023-06-30 10:3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杨晨

《今日浙江》记者  杨 晨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百姓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谋划部署“八八战略”时,就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由此,浙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一步。

从“生态省”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20年来,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811” 生态环保系列行动和“千万工程”等重大载体为抓手,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向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美丽中国省域标杆的目标奋力前行。

在迎来“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批示,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引领推动“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成果不断放大。在浙江,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美丽画卷徐徐展开,绿色正成为浙江发展最耀眼、最动人的色彩。



 

高标准护好绿水青山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3年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生态兴则文明兴》


新世纪初,浙江虽然已经提出“生态立省”和打造“绿色浙江”的要求,但全省上下还存在认识不深、措施不力、成效不佳的状况。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一到浙江就把生态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将整治环境污染作为一项基础性、标志性工作常抓不懈。

200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指出,“必须花大力气解决那些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和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真正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呼吸清洁的空气”。

针对当时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逐年下降,酸雨污染逐年加重,海域赤潮频繁发生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以全省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为重点,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到2007年,为期三年的“811”行动全面告捷,浙江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开始位居全国前列。

接续首轮“811”行动,2008年第二轮“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展开,整治重点从防治工业污染,转向全面防治工业、农业、生活污染。这一轮整治,基本解决了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环境保护能力全国领先、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

此后的两轮“811”行动,浙江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出了以大气污染防治等11项专项行动同步实施的组合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20年来,浙江以“811”行动为主线,紧扣抓好污染防治,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新要素新领域污染治理防御战、亚运会环境质量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水体,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2002年的42.9%提升至2022年的97.6%,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测空气,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到24微克/立方米;护土壤,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原生垃圾“零填埋”,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如今的浙江,全省总体环境质量居长三角第一,改善幅度全国领先。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

环境向好,“浙”版生物“朋友圈”变得越来越热闹。85%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鸟中大熊猫”朱鹮等珍稀濒危物种纷纷重现浙江大地。

2019年6月,浙江生态省建设试点正式通过生态环境部验收,成为全国16个生态省建设试点中首个通过验收的省份。2022年,浙江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为86.02,实现连续11年上升。

 

高水平做大金山银山

  

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5年8月24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本世纪初,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村庄面貌却不尽如人意。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习近平同志亲自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启动会,亲自部署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很快,各地涌现出一批示范村。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当听到村党支部书记汇报余村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开始搞生态旅游时,他当场表扬了余村的做法,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按照这一理念,安吉开始经营村庄、经营生态,依托良好生态环境,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现在“卖空气”,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至2022年,山区县安吉的年财政收入从6亿多元猛增至109亿多元。

2010年,浙江总结安吉率先全国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制定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催生美丽成果加快转化为美丽经济。随后,全省3万多个村庄通过美乡村、育产业、富农民,走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

2018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年来,“千万工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大门,推动浙江走出一条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路子。

美丽业态蓬勃发展。从生产初级农产品,到培育产业链,再到做强特色品牌;从作坊式的“农家乐”,到精品化、定制化的民宿,再到深度拥抱自然的骑行、露营、飞盘……浙江生态产品和服务持续迭代升级。2022年,浙江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农民收入增长到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成铅蓄电池等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在削减30%的废水废气排放量的同时,行业规模、产值税收持续翻番增长。2022年,浙江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较2002年下降63.8%、91.7%。

“十四五”以来,浙江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绿色转型总抓手,开展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率先建立重点企业碳账户,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评价,加快核电、风光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建设,将生态价值释放到农业、文旅、商贸、科创等关联产业。

绿水青山,不仅成为展示浙江的“金名片”,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


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仙龙湖水库

 

高效能完善体制机制

  

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的《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


机制长效,绿水青山方能常在。为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自然休养”、生态功能区划分和“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措施。为护好一方山水,浙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从制度上保障生态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

强化主体责任。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生态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组长。历届浙江省委坚持生态省建设“一把手”负总责,省委、省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每年下达生态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每年都将环保重点工作列入10件民生实事工程;省人大常委会每年开展环保执法大检查,省政协把生态省建设列入民主监督的重要议题。

健全考评制度。“既要经济指标的GDP,又要绿色GDP。”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下,浙江很早就开始“绿色GDP”考核体系设计。2006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把环境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改变了长期以来GDP至上的政绩观。2014年,浙江取消对淳安、开化等地的GDP考核,取而代之以生态为先、民生为重的单列考核;2015年2月,浙江26个欠发达县正式“摘帽”,对26个县不再进行GDP总量考核,转而考核生态保护等内容;2017年,浙江全面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每年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和生态效益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摸。此外,浙江还通过建立健全环境损害惩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行干部离任环保审计等,敦促各级干部守护绿色家园。

完善治理体系。创建省域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率先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绿色发展财政奖补、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全省域及跨省域生态补偿、多元化投融资等体制机制改革,成为最早实施生态补偿、最早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最早开展水权交易的省份……20年来,从单项到集成,“政府有为、企业有责、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大生态保护格局在浙江加速形成。

与此同时,浙江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财政投入,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财政助推绿色发展”新路子。2017年至2022年,浙江两轮6年累计兑现财政奖补资金达766亿元,生态补偿、循环补助、低碳补贴等财税制度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高品质建享生态成果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所在。

——摘自习近平2004年2月27日在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今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在会上作说明时表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于2005年8月15日考察湖州市安吉县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8月15日设为全国生态日,比较符合确定纪念日、活动日时间的基本原则,能够充分体现首创性、标志性、独特性。

浙江与生态日的渊源已久。2003年9月13日,湖州市安吉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议,把每年的3月25日定为生态日,这是我国地方设立的首个生态日;2010年9月30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6月30日作为浙江生态日,浙江也成为全国首个设立生态日的省份。

从县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生态日的“进阶之路”,是20年来浙江不断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在全社会确立起生态环境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人们内心的缩影。

在浙江,全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截至2022年,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市、区)4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2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省级绿色家庭、省级绿色学校等平台为引领,浙江持续培育生态文明、厚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新风尚加快形成。

低碳出行蔚然成风。在杭州,2.4万台公共服务领域充电桩为将近40万的电动汽车车主搭建起主城区0.9公里、近郊区3公里、偏远区县5公里的充电服务网络,新能源公交车占总量的九成以上;在宁波,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130万人次,绿色出行比例占76.7%,乘客满意度达到92.3%,城市交通逐步实现更低碳、更绿色、更高质量发展。

绿色居住受到推崇。启动实施新建建筑绿色低碳标准提升、绿色建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绿色生活促进等五大行动,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筑比重已达97%,越来越多的浙江人徜徉于“满眼绿、会呼吸”的城市。


丽水美丽乡村 郦益敏 摄


20年追梦,昭示未来。这场始于民、惠于民的生态文明建设,从顶层设计萌芽,根系已抵达每一个浙江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