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社会建设
“电驴”充电的宁波解法

2025-10-15 11:3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王露婧 唐瑾瑾

王露婧   唐瑾瑾


电动自行车因入户停放自燃、飞线充电等行为引发火灾,是城市治理的“心腹之患”。据统计,在2021年至2023年,宁波市累计发生电动自行车充电火灾543起,且九成以上火灾因违规充电引发。

面对540万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宁波市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从立法规范、硬件投入、数智应用方面构建火灾风险全链条治理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供电和消防人员联合检查充电驿站设施


立法划红线


540万辆电动自行车,就是540万个移动的风险点。要根治危险充电行为,宁波以一套精细化治理组合拳“治本”。

立足标本兼治,宁波市出台全国首部《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2024年1月1日施行,将充电安全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填补了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专项立法的空白。

根据消防部门统计,电动自行车电池热失控、充电器型号不匹配、长时间充电、电气线路松动、改装增容电瓶组等,是引发电动自行车火灾的主要原因。

聚焦这些火灾高发诱因,《规定》划定安全红线,明确4类禁止行为,严禁在影响消防通道畅通区域充电、私拉电线插座充电、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电池和充电器充电等。对于违法充电行为,《规定》明确“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有了这个规定,治理电动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危险行为,就有法可依了。”宁波消防救援支队法制与社会消防工作处处长严小敏说,《规定》实施以来,宁波市共检查发现、督促整改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12万余条,查处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行为近3万起。

新规发布后,宁波市依托14支消防宣传队和5.7万个微网格,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宣讲。全市500余个社区设置“电动自行车安全曝光栏”,定期公布违规案例强化警示。


驿站解难题


居民不能在楼内充电,就要先解决“去哪里充”的问题。宁波市把补齐合规充电设施缺口作为突破口,连续两年将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3万座充电驿站,为居民建设安全性高的充电场所,从源头减少违规充电行为。

为此,宁波市制定了《电动自行车充电停车场所设计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为充电驿站建制度、立标准,涵盖地下、架空层、室外等多种应用场景及单个独立插座模式。

和室外燃气管道之间的间距不小于5米、与相邻建筑外墙的门、窗、洞口等开口部位的间距不小于2米、与相邻建筑安全出口的间距不应小于5米……在技术细则中,对既有建筑改造充电驿站做出了明确的限定,对新建的充电驿站则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驿站选址上,宁波市开发充电驿站点位采集系统,通过“隐患热力图+人口密度图+配电设施图”三图叠加,精准识别充电需求旺盛、安全隐患突出的区域,优先在老旧小区、安置小区、外来人口集中区域布局。

在运营保障上,宁波市坚决执行“电费+服务费”价费分离制度,建立价格数据模型,抑制充电费用异常波动。同时,创新设置兜底性场地险,每个充电接口投保5至10元,除人为因素外,火灾导致电动自行车损毁可获2000元赔偿,有效解决车主“怕起火、理赔难”的顾虑。

宁海县西溪庭园小区有400多户居民,家家都有电动自行车。自从小区建了充电驿站,居民杜世光每天都在驿站用手机扫码充电。“我的电动车两天充一次电,每次1元基本能充满。”杜世光说,“充电驿站安装了灭火器材和消防隔离挡板。如果电动自行车着火,也能避免火势外延,再也不用为充电起火提心吊胆了。”

截至目前,宁波全市已安装充电端口132.8万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充电设施供需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开展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宣传


数智筑防线


从“事后扑救”转向“事前防控”,宁波市依托数字技术构建智能监管体系,推动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型。

九倾雅苑小区是宁波市首个智慧充电驿站示范点。小区的充电驿站除提供充电功能外,还具有全感知监控、防火隔断、智能断电、烟雾报警等十大安全功能,可采集电流、温度、充电时长等18项参数。

国网宁海县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充电驿站如此智能,是因为这里的充电设施全部接入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云平台,通过精准控制与实时预警,识别“非标电池”“违规改装”等隐蔽风险,变“事后扑救”为“智能阻断”。

此前,该小区居民张某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时出现电流异常,平台监测到电池老化隐患并预警。张某赶紧更换了使用多年的老电池。

据悉,充电驿站管理平台由国网宁波供电公司下属企业牵头建设,全量采集站点信息、设备状态、充电数据等多维度数据,并整体嵌入城市安全运行在线平台,实现运营设备和企业“一网统管”。

“雷达图显示这个充电驿站安全评级是66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安装烟感等设备,安全预警能力不足。”充电驿站管理平台工作人员说,目前,平台已接入充电驿站建设运营企业31家,接入充电接口超7万个,可以看到每个接入站点的基本信息和运营监测情况,还能对站点进行异常分析和安全分析,便于消防等监管部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针对电动自行车进梯入户高风险行为,宁波市为1.48万台10年以上住宅电梯加装物联感知设备和梯禁系统,电动车进入电梯即发出“禁止驶入”提示并限制关门,截断进梯入户路径。对入户充电的违规行为,宁波还试点智慧物联电表,监测家庭的用电负荷,发现电流异常,及时将信息推送消防部门。

数据显示,自2024年初治理以来,宁波累计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44起,同比下降51.83%;室内火灾48起,同比下降59.32%;每月每百万辆火灾从4起降至1.97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