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守护城市地下“生命线” |
|||
|
|||
特约记者 胡晓琳 李哲涛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承载着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的重任。然而,城市地下管线底数不清、新旧管网预留空间不足、运营单位各行其是、道路频繁“开膛破肚”等问题屡屡发生,为城市的平稳运行埋下诸多隐患。 海宁市给出了破局之策——研发“数智管线”系统,集合燃气、供排水、电力、通信等6类城市地下管线基础数据,将3700公里地下管线“一网打尽”,实现城市地下管线物联感知、事中监管、智慧预警、智能分析“一图感知,一屏智管”,构建起“建、管、运”管线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模式,城市地下管线从混乱走向明晰。 海宁市水电气网政务服务窗口
一屏智管 地下脉络纤毫毕现
走进海宁市住建局城镇管线建设指挥中心,地下管线综合智管系统的数字化平台映入眼帘,只见各类地下管线数据井然有序,用不同颜色精准标识。 “蓝色代表供水管网,紫色代表燃气管网,褐色代表雨污水管网,绿色代表通讯广播管网,红色代表电力管网。任意点击一条管网,其埋深、起点高程等数据都能清晰展示。”海宁市住建局城镇管线建设指挥中心主任顾征毅展示着西山路(树人小区到紫阳路)路段的地下管线,该路段位于海宁老城区,燃气管线服役已超20年,即将超过使用年限,去年10月开始对其实施改造提升工程。 “像我们这样的老小区,今天进行燃气改造,明天实施雨污分流,道路三天两头被挖开,就怕挖出事。”家住树人小区的张大伯对于反复开挖道路很是担心。一旦发生事故,轻则导致水电气热等供应保障中断,影响生产生活;重则引发爆炸爆燃、道路塌陷、人身伤亡等,威胁城市安全。 2021年8月,海宁市以入选全省“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控”应用试点为契机,不断规范管线地下空间使用、施工建设、运行维护等行为,实现“一个口子”管理。 海宁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工程部王晓杰感触颇深:“以前改造,需要与市政园林部门、交警、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水务、电力等10个单位沟通协调,完成审批程序和改造前开挖准备工作。现在,只需要在‘数智管线’系统一键提交审批单,就能完成各流程。” 据介绍,审批完成后,城镇管线建设指挥中心会提供一份详细的管线情况,包括各类管线位置、埋深、管径等信息,还精准标定了开挖点。开工前,水务、电力、电信等管线运维单位均到场协调指导。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数智管线”浙里办应用,实时定位查看附近管线施工项目信息,查阅审批手续办理情况。近两年,第三方施工破坏事故率下降近70%。 “数智管线”系统通过三维建模,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提供数据入库、空间查询、开挖分析、断面分析等强大功能,有力赋能地下空间治理与决策。
海宁市西山路老旧燃气管道维修 预警吹哨 萌芽隐患精准防范
如果说,全面掌握数据是“数智管线”的根基,那么,充分利用数据分析预判、提前预警就是创新利刃。 位于老城区海宁火车站附近的西立交桥,是下穿立交桥涵,遇到暴雨天气,容易发生涝水。“市政园林部门在西立交桥下安装了液位计、电子水尺等物联感知设备,一旦触发积水预警,‘数智管线’系统就会自动生成预警记录,并以短信通知市政运维人员。”顾征毅介绍,通常15分钟内,工作人员就能抵达现场,开启泵站抢险,确保道路通畅。 2024年台风期间,该系统内涝预警功能累计触发35次,为市政园林等应急部门处置警情筑起坚实后盾。 不仅如此,海宁市还对市区50个井盖安装智能井盖物联报警器,实时监测井盖翻起、位移、破损等情况。若触发报警的装置,“数智管线”系统便能迅速反应,通知相关部门运维人员及时解决井盖隐患。 如今,“数智管线”系统已联通燃气浓度、内涝液位、视频摄像头等物联感知设备6800余个,支撑智能燃气、智能供水、智能排水、智能内涝、智能井盖等X个应用场景需求,在“智慧大脑”实时“把脉”下,城市内涝积水、管道泄漏、道路塌陷等隐患被扼杀在萌芽中。
零跑联批 审批梗阻一路打通
企业项目落地,供水、供电、供气、用网报装是必须历经的环节。“以前‘水电气网’报装很麻烦,要分别跑各个运营单位。现在,只需在‘数智管线’系统申请,他们就会主动服务,节省了很多时间。”浙江伊尚服饰科技有限公司薛大良说。 转变源自海宁市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改革。针对企业提出的“水电气网”报装申报材料多、报装多头跑、接通耗时长等问题,海宁市系统梳理涉及地下管线工程项目审批事项,整合原先分散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安局、住建局等6个部门的事前审批办理事项,创新推出“零跑联批”模式,实现“线上登记”“并联审批”“在线验收”等高效服务,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申报材料由55份压减至1份申请表,报装申请时长从平均49天压缩至5天完成,改革成效斐然。 “零跑联批”模式不仅局限于企业项目,还覆盖城投、交投、水务、电力等各类市政公用管网项目。今年以来,已完成项目线上联审137个,平均缩短审批时长近70%,最快当日即可办结,大大提高了地下管线项目施工审批效率。 据悉,海宁市将继续深化应用场景建设,不断健全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常态化更新机制,同时争取与城市CIM平台相融合,丰富地下管线赋能场景,为城市治理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