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中国逻辑 |
|||
|
|||
辛 鸣 经济社会发展导致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是世界性难题,但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把共同富裕作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为什么中国社会要选择共同富裕,为什么中国社会能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讲一讲共同富裕的中国逻辑。 首先是历史文化逻辑。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理想中的重要内容。传统中国社会理想有“小康”与“大同”之分,“大同”之所以优于和高于“小康”就在于《礼记》中所讲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公”既是共同的现实体现,也是共同的价值指向。践履为公,共同富裕就自然而必然,就得善而能治。反过来,如果只是富裕而不能做到共同富裕便是“不公”,不仅在道义上是“不善”,在实践中更是“不治”。这种认知在传统中国社会本固根深,扩展到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在历史长河中绵绵不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齐家治国平天下,国与家是相通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直至今天,中国社会仍然在国家层面使用“当家作主”的概念,使用“血浓于水”的表达。 其次是社会制度逻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毛泽东指出,“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这来自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知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社会成为了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社会主义制度校正了生产目的及其指向,“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制度逻辑得以充分展开并付诸实践的坚定政治保证。 再次是政党政策逻辑。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与政策策略科学性同向发力,共同富裕在中国社会化为现实行动。做大蛋糕,以发展奇迹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分好蛋糕,以科学的政策策略推进共同富裕。通过推动效率与公平良性互动,逐步夯实共同富裕现实基础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政策智慧和治理艺术。如何既把市场经济的进步性因素运用起来,又避免和化解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回答。如何使资本为社会主义所用,为劳动者所用,中国共产党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既保障资本参与社会分配获得增殖和发展,更维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四是国家治理逻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方案贡献出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家样本。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本构建真实共同体,塑造科学富裕观。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民富与国强相统一。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国家一定是强大的国家,是一个不仅能创造财富还能守得住财富的国家。中国人民的富裕和中国国家的强大是在世界繁荣发展中走向富强,通过自己的富强让世界更加繁荣发展。 当代中国的共同富裕,既是中华民族社会理想的千年回响,又是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现实运动,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家样本。中国社会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实践,不仅在哲学意义上拓展了对“共同”的时代理解,也在文明意义上标注出“富裕”的时代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