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
|||
|
|||
王 雯
在位于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家浜健康食品小镇的兴禾废弃食品处置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隆隆作响,被废弃的奶粉、巧克力、火腿、糖浆等,正通过粉碎机、双轴混合机等设备进行毁形分拣和加工包装。经回收处理后,这些废弃资源将被销售给地区内的下游企业,生产饲料或有机肥,延长食品行业附加值的同时,可实现固废减量1800吨/年。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践,正是浙江向新逐绿做好碳文章的缩影。近年来,浙江聚焦打造更高水平生态省和美丽中国先行区,通过数字化监管筑牢碳市场根基,以全链条管理推动低碳转型,有力、有为、有效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含绿量”与发展“含金量”双赢。 镇海炼化白鹭园
创新碳市场数字监管模式
近年来,浙江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在《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中设立碳减排专章,明确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报送碳报告和清缴履约的责任义务,在《浙江省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条例》中提出要完善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等制度。 当前,企业的减碳需求日益增长,然而,核算好碳排放这本账并不容易。浙江省纳入全国碳市场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的企业共有456家,其中发电企业有159家,碳排放量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53%。以往发电企业碳排放数据都各自存留,次年经专业机构统一核算,一旦出现错漏,倒查极为不便。对此,需要对数据进行“精准画像”。 日前,浙江省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模块启动运行,全省发电企业的“碳排量”有了大管家。 煤炭消耗量、发电量、供热量……打开相关模块可以看到,发电企业碳排放关键数据在实现自动采集、实时更新的同时,可与企业月度存证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一旦发现每日监测数据加和与月度存证数据不一致时,模块会及时提醒监管部门进行盘查。 此外,该模块还可以通过设置机组综合效率、供热供电煤耗、元素碳、水分等指标的阈值,自动识别异常并生成风险预警,企业收到在线预警后开展核实整改,开展碳资产盈亏分析,持续提高内部管理规范性。 目前,全省已有129家发电企业完成碳排放关键数据在线接入,占全省发电企业总数的81%。
探索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
创新碳排放监管的同时,浙江还多维度探索协同控碳路径,以产品碳足迹管理助推绿色发展。 纺织行业是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为推动“老”纺业向“新”而行,浙江发布首个重点行业碳足迹评价标准《产品碳足迹评价纺织和服装类》,为省内纺织服装类产品提供碳足迹核算方法和评价技术规范。 作为绍兴首批获得碳足迹标识认证证书的企业之一,绍兴乾雍纺织有限公司尝到了“绿色通行证”带来的甜头。绍兴乾雍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萧兴水介绍,获颁证书的产品是一款锦纶数码印花面料。通过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这款面料从原料到出厂,每平方米仅排放0.76千克二氧化碳。 该公司还认真研究了认证机构提出的改进建议,新建厂区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下足了功夫,投资约1亿元,自主研发了新的打印软件及纳米墨水,把排污量降到普通印花的1/10,用水量减少90%以上,并安装了废气收集再利用系统,进一步降低排放。 以纺织业为突破口,浙江开展了全产业链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并以省“尖兵”重点研发攻关计划项目为重点,对12个重点出口行业300余家企业应对国际涉碳贸易政策进行了深入调研,客观掌握企业面临的问题、迫切需求及政策短板。目前,浙江已建立“通则+基础+行业+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框架,发布全省首个产品碳足迹地方标准《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为碳标签认证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则》的发布实施,有助于提升碳足迹评价、报告、核查、披露的科学性和一致性,助力全省重点行业产品碳足迹评价和碳标识认证工作的开展,引导企业充分了解国际涉碳相关标准规则要求,促进企业对碳足迹管理的认识和能力提升,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浙江省生态环境厅首席专家、省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任艳红介绍。
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近年来,浙江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一个个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和标杆项目遍地开花。 打开阀门,浙江安诺芳胺化学品有限公司产生的工业废酸通过一条钢衬四氟管道,被输送到“邻居”浙江捷盛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随着这些废酸缓缓流入废酸提浓装置,原本有害的危废变成了可循环利用的资源。 “工业废酸等危险废物存在贮藏难、处置难等问题,自行处理不仅成本高,还存在安全、污染等风险。作为危废‘点对点’定向利用伙伴,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公司减少近90%的相关处置成本,一年可省下成本上千万元之多。”浙江安诺芳胺化学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枫说。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球最大的分散染料研发及生产基地,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已成为园区企业的共同追求。通过构建供应链协同关系,开发区已建立产品、原辅料、危废等信息库和交易平台,每年促成供应链协同1万吨以上,实现危废资源利用6万吨,减碳8000吨以上。 “自2022年9月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以来,全省将其作为重大改革任务,探索开展‘城市—园区—企业’多层级减污降碳协同模式,建立了全方位、跨领域、多层级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体系。”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俞鹏表示。 在城市层面,浙江按照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工业型、数字经济型和生态良好型等不同城市定位,差异化探索减污降碳协同路径;在园区层面,聚焦石化、化工、纺织、钢铁等重点产业园区,遴选81个减污降碳协同园区试点,实现资源能源集约高效循环利用;在企业层面,聚焦高污染、高碳排放工业行业,探索开展VOCs集中处理“绿岛”建设、低碳高效污水处理技术改造等,打造327个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5万吨,企业降本增效47亿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