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种一棵树”到“留住一片生态系统” |
|||
|
|||
|
沈 林 点开支付宝,看一看自己每天贡献的碳减排量,再去好友的“蚂蚁森林”里逛上一圈,收几个“绿色能量球”,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小乐趣。 自2016年8月正式上线以来,“蚂蚁森林”生态公益项目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通过数字化手段,带动7亿用户从“种一棵树”到“留住一片生态系统”,成就了中国大地上一片又一片神奇的新绿。2019年9月,该项目荣获联合国最高环境保护荣誉——“地球卫士奖”。 大众参与 积木成林 手机里的“克数”,如何变成现实中的“棵数”? 9月25日,200多名来自天南海北的“树友”齐聚敦煌102号林,共同给出了该问题的具象答案。来自上海的张先生指着脚下的沙土说:“梭梭苗扎根要3米深,每棵需要217680克能量——相当于用户走14万步。” 这些数字背后,是“蚂蚁森林”构建的“环境友好行为—绿色能量—企业捐资—种植养护”闭环:用户的环境友好行为(公交出行、旧物回收、减纸减塑等60多个生活场景)被科学量化为“绿色能量”,积累到一定数值即可“兑换”树苗,由蚂蚁集团根据兑换量向公益机构捐资,再由当地林场组织专业人员种植养护。 线上种树需生活自律,线下种树得吃苦耐劳。“‘蚂蚁森林’项目对梭梭树种植的培育期限是3年,每亩地的捐资包括苗木费、人工费、灌溉费以及病虫害等突发情况处置费用。”护林员王先生说,每到种植季节,他们都要按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植树以及后续的养护工作,绝不能让大家的爱心付诸东流。 “‘蚂蚁森林’这个项目,并非‘一捐了之’。在线上,我们在用户‘虚拟种树’环节设计了很多基于环境友好行为的激励机制;在线下,真实种树的过程是在政府、高校、企业、公益组织等多方合作下进行。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我们布置的设备,在手机上实时关注种树进展。”蚂蚁森林基金会秘书长王小颖说。 汇众力,木成林。2016年以来,“蚂蚁森林”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北、山西、四川、云南等地的项目取得了巨大成效。截至2025年8月,已累计吸引7亿多位用户参与,协议捐资超45亿元,种下的6.19亿棵树绝大部分分布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核心区,成为全国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的重要力量。 科技守护 和谐共生 在102号林的航拍图上,能清晰看到一条“绿色隔离带”:西侧是寸草不生的戈壁,东侧是连绵的梭梭林。 梭梭树的“双重价值”在此显现:作为耐旱植物,它的根系能固沙蓄水,3米高的植株就能形成小型生态系统;而作为经济作物,成年树的根部能嫁接肉苁蓉(一种药用植物)。 更动人的是“生命的回归”。去年冬天,红外相机拍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在102号林觅食。“以前这里只有沙蜴和老鼠,现在狐狸、野兔都回来了。”当地的种树人庄润笑着说。 依托植树造林取得的成功经验,近年来,“蚂蚁森林”在青海、云南、四川、西藏、黑龙江、广东等共计16个省份参与共建了34个公益保护地,面积超过4900平方公里,涉及大熊猫、雪豹、东北虎、华北豹、滇金丝猴、穿山甲等多个旗舰物种的保护工作。 在我国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下,“蚂蚁森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围绕我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推出“人人一平米守护生物多样性项目”,通过在手机端开发“保护地巡护”“神奇物种”等创新公益互动,让用户每天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一个物种知识的同时,可以凭行走的步数,在手机上按路线逐一体验各保护地的日常巡护工作,“云守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在用户体验上融入了如拆除猎套、动物救助等真实生动的线下巡护场景;而在保护地巡护现场,来自当地社区的巡护员及志愿者,会及时上传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动物影像,展示给全国网友。” 王小颖介绍,目前“神奇物种”已陆续推出了400多个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的科普内容,吸引超2亿热爱自然的公众,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推选为“十佳公众参与案例”。 2023年,“蚂蚁森林”还上线了杭州市古树名木保护公益项目,带动超7000万人次通过绿色能量参与支持杭州古树保护,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对于古树名木保护的关注和参与热情。 绿色发展 利在千秋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践行“绿色”办会理念,将“减碳”“减塑”“节能”的环保措施落到实处。杭州市联合“蚂蚁森林”开展“零碳办会”活动,参与人数超350万,积累碳汇4700多吨,远超大会预计碳排放量3000吨。 由浙江企业发起的这场公益行动,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从最初的种树,就能找到答案。 在传统公益中,信息不对称是最大痛点:捐了钱不知道树在哪,种了树看不到活没活。“蚂蚁森林”用“区块链技术+卫星遥感”破解了这个难题:每棵树都有专属“数字身份证”,用户可通过卫星地图查看树木生长状态;2023年上线的“实景看树”功能,让梭梭林的影像实时传送到手机屏幕。这种“透明化公益”,让7亿人从“被动捐款者”变成“主动参与者”,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生态公民”社群。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评价:“‘蚂蚁森林’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激发集体行动,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它不要求用户“牺牲”,而是用“游戏化思维”(能量、排名、勋章)激发善意;它不依赖“道德绑架”,而是用“即时反馈”(树苗长大、证书颁发)强化成就感。当环保从“责任”变成“习惯”,从“负担”变成“乐趣”,改变水到渠成。 近年来,“蚂蚁森林”还积极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并带动近万名志愿者参与“净滩”行动。通过“蚂蚁森林”公益项目,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爱心企业已通过种植、养护、巡护相关工作带动479万人次的绿色就业机会,为各地农牧民带来超7亿元的劳务增收。 “‘蚂蚁森林’的故事,是科技向善、公众力量、绿色希望的故事。每一位爱心人士、志愿者,都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志愿者和推动者。”王小颖表示,未来,“蚂蚁森林”将继续同所有人一道,用每一次低碳生活浇灌希望,用每一次志愿服务守护家园,共同为建设美丽浙江、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