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先行样本 |
|||
|
|||
|
朱智翔 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同驱、同根、同源、同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从源头推动能源、产业、交通“三大结构”调整、以最低成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解。 在全国率先发布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初步建立财政专项资金试点激励机制、搭建“减污降碳在线”应用场景……浙江自2022年9月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以来,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构建起系统架构,先行先试的经验被生态环境部向全国推广。 为进一步发挥减污降碳协同作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经信厅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浙江省全面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固化经验成果,深化工作举措,助推能源、产业、交通“三大结构”调优调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省。 镇海炼化白鹭园 聚焦协同系统减排 突出先行示范 减污降碳协同,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是基础,也是重点。《行动方案》明确将继续放大浙江的先行示范优势,推动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持续减少。 在宁波市石化经开区,一条37公里的公共管廊宛若银色的钢铁长龙,纵横交错在园区企业之间。这条管廊连接园区20多家企业,将镇海炼化生产的乙烯、丙烯、芳烃等10多种产品,供应给园区内其他企业使用。同时,不同企业的氢气、二氧化碳、氯气也在相互供应。目前每年互供物料逾800万吨,占园区所用原料近九成。 宁波市石化经开区是浙江计划打造的减污降碳协同园区之一。根据《行动方案》,浙江将聚焦石化、化工、化纤、纺织印染、造纸、建材、钢铁、电镀等重点行业,打造一批年均碳排放强度降低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2.09%以上的减污降碳协同园区,建设一批减污降碳协同企业,培育一批减污降碳协同项目,进一步深化以园区和企业为重点、“区域、城市、园区、企业”一体全领域的减污降碳多维模式,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据悉,浙江已累计推动81个园区、327个项目、80个城市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探索,其中3个设区市、4个产业园区入选国家级减污降碳试点,数量居全国首位。 “327个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近18万吨,资源化利用各类固体废物7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300万吨,企业降本增效约50亿元。”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浙江将建立生态环境部门、技术单位和园区等试点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继续打造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到2027年,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园区20个以上,新增减污降碳协同项目300个以上,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0万吨以上。 聚焦体制机制建设 突出服务发展 减污降碳协同,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核心,也是目的。《行动方案》列出了助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在冰箱、空调等电器上贴‘能效标识’,显示用电量的多少。这是用标识的形式,向消费端展示碳耗用量,从而形成碳足迹。”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双碳官孟兵站说。他曾深度参与多家浙江企业碳足迹服务工作。 “对于我省企业来说,碳足迹对企业的影响体现在对内、对外两方面。”省生态环境厅首席专家、省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任艳红表示,对内,碳足迹可作为企业减碳降本的主要工具;对外,随着欧盟碳关税出台,碳足迹也是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举措。 目前,浙江建立了“通则+基础+行业+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框架,发布全省首个产品碳足迹地方标准《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和《产品碳足迹评价 纺织和服装类》,构建了本土化碳足迹数据库,集成纺织、化纤、光伏等产业碳足迹因子400余个,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 下一步,浙江将推进重点行业产品碳足迹因子本土化研究,建设全省统一的产品碳足迹评价综合服务平台,实施典型产品碳足迹应用100个以上,助推全省重点行业产品碳足迹评价和碳标识认证工作,引导企业充分了解国际涉碳相关标准规则要求,促进企业对碳足迹管理的认识和能力提升,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聚焦人工智能应用 突出数智赋能 减污降碳协同离不开数智赋能,《行动方案》在浙江已有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形成减污降碳人工智能应用体系。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球最大的分散染料生产基地,但在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资源协同水平不高等问题。 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园区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数智平台。该平台建立了面向规上企业的资源协同关系图谱和企业产业链交易意向清单,归集精细化工、医药制药、农药制造、染料制造、纺织印染五大行业的1000余种产品、原辅料、副产品、危废等信息。企业可通过平台实现产前开展产业链资源模拟匹配,产中实施供应链资源协同互补,产后实现生态链危废资源化利用,推动园区内部资源循环利用最大化,同时减少交通物流需求,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 截至目前,平台已建立651种供应链协同关系,促成产品、原辅材料交易1.5万吨,危险废物“点对点”利用15.4万吨,累计增效超过3亿元。 这是浙江通过数字化改革推进减污降碳协同的实践成果之一。“减污降碳在线”“浙江碳普惠”“碳眼”和全国首个工业碳效码等一批应用的研发运行,为浙江进一步深化减污降碳协同领域数智应用夯实了基础。 当前,随着DeepSeek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在众多领域展现出显著价值。为此,《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政府政策制定与企业决策优化;构建碳源汇智能模拟应用场景,实时分析和动态管理全省污染物、碳源、碳汇数据;探索开发智能应用和虚拟现实工具,推动公众绿色低碳教育。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深入推进《行动方案》落实落细落到位,全面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显著提高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率先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