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生态文明建设
“法护两山”筑牢生态屏障

2025-09-15 11:08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傅文虎 徐冬梅

傅文虎   徐冬梅


夏日的湖州老虎潭水库清澈见底,湿地植物随风摇曳,山、水、林、路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法官、民警与环保专家正通过“法护生态”数字平台核对一起污染案的碳汇修复数据——这片湿地因企业认购38万元碳汇重焕生机。这是湖州以法治力量重塑绿水青山的缩影。

自2022年底在全国率先构建“法护绿水青山政法综合体”以来,湖州市整合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等政法之力,打造预防、打击、修复、建设“四位一体”生态司法保护闭环模式,带动全市3.8万干警和志愿者共同参与“守山护水”,形成全市一盘棋、全域共参与的法护生态格局。

3年间,湖州涉生态违法线索成案率提升24%,破案率提高31%,办案周期缩短40%;司法碳汇机制惠及42个乡村,带动生态产业增收超3000万元。  


湖州民警深入莫干山景区服务游客


专业协同

创建生态司法“作战链”


“过去各部门单打独斗,线索像散落的珠子。现在共治中心就是穿珠的线,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幅提升。”湖州市委政法委干部指着“法护两山”共治中心大屏介绍。为打破信息壁垒,2023年3月,由湖州市委政法委牵头,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政法力量成立了市县两级“一站式”共治中心,专门受理涉生态案件线索、法律服务咨询、处置反馈问题。一条条举报信息可在半小时内分流至责任单位,并自动触发协同处置流程。

“某村里有人非法倾倒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法护两山”共治中心刚“营业”,就收到了一条环境污染举报线索。工作人员根据后台数据发现,该村及周边曾发生多起违法倾倒情况,当即将违法线索分流给相关部门,同时联合市信访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通报有关案件信息,研究完善类似案件的预防化解和打击处置工作,并跟踪后续做到闭环管控。至今,该村再也没有发现类似的违法倾倒情况了。

“从‘法护绿水青山政法综合体’的框架体系构建,到市县两级‘共治中心’的落地,我们力求实现政法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全域联动协同、全时在线智治、全链闭环护航。” 湖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机制创新破除执法壁垒。湖州推出53项跨部门联合执法事项,建立“侦—诉—审—执”全链条协作体系,全覆盖建设县级生态环境行政调解组织,全量汇集投诉举报信息3465条,调处涉生态环境纠纷682件,破获环食药领域刑事案件355起。生态环境领域犯罪打击质效长期居全省同类地区首位,先后荣获公安部贺电4次。

在省际边界,长三角首个跨省生态联勤警务站进驻织里乔溇,公安、生态环境、农业部门联合办公化解省际污染纠纷。长三角生态赔偿标准更是打破省际壁垒,促成三省联动侦破非法ODS污染案,被联合国环境署收录。



改革深化

激发以法护绿“创新潮”  


一组组数据提及的创新理念、一项项举措萃取的改革时效……“法护两山”让湖州悄然发生变化。

“生态警务”最先迈出步伐:2023年11月,湖州发布全国首个“生态警务”地方标准。《生态联勤警务站建设与管理规范》明确警务站需配置水质检测仪、无人机等装备;《生态警长工作与管理规范》要求警长每月巡护不少于80公里——两项标准将“湖州经验”固化为可全国复制的模板。

最近,“生态警务”又延伸到县域——区县生态共治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生态联盟100个,确定生态警长2185名,招募生态义警4094名;“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串联起3.8万名干警与志愿者,形成“巡查—上报—流转—评估”全链条。

安吉县的民宿业主徐瑶便是一名生态义警。她把村里濒临倒塌的旧小学改建成与山水相融的民宿,但部分游客破坏山上林木、张网捕鸟、往溪水倾倒垃圾、燃放烟花等行为时有发生,一度让徐瑶烦恼不已。

多次劝说无效后,徐瑶联系了安吉县公安局天荒坪派出所生态警长张忠心。经现场劝说,几名游客主动上交携带的烟花爆竹。“那次以后,我就加入了生态义警队伍。”徐瑶说。在她的带动下,附近不少民宿业主加入“生态义警”队伍,在生态警长的带领下,既做山林“移动探头”,又当矛盾调解先锋,成为一道和美的风“警”线。

入选最高法十年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示范基地的南太湖法院一体化生态修复基地,创新“1+1+N”运行机制:以司法协同中心统筹5个县区分中心,依托“法护生态”数字平台联通19个部门,在全市布设森博园生物多样性基地、“稻香法庭”等特色阵地。运行以来,共补植树苗1731亩、增殖放流鱼苗215万尾,开展巡回审判60余场。  

创新机制遍地开花:创设“绿色破产”机制,引入ESG评价体系识别企业价值,推动15家企业完成低碳转型;推广“森林法官”机制,180名法官驻村办案,司法建议采纳率达100%……   


湖州法官走进村落开展“流动普法”活动


司法行动

擦亮湖州样板“大窗口”


在湖州市,将司法行动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让破坏者“补偿”青山的场景比比皆是。据统计,法院判决132件案件当事人认购碳汇115万元,建成5个碳汇修复基地。

在吴兴区,“稻香法庭”将涉农纠纷化解在田埂间,农民通过“生态公益林”项目将596亩树林养护权转化为碳汇收益;南浔电梯企业经环保合规整改后,出口订单增长40%,“湖州智造”的绿色成色愈发鲜明。

国际舞台亦是频现湖州身影。三期“一带一路”国家研修班专程考察湖州生态司法;德清污染环境案裁判文书译成6国语言推广。联合国环境署专家赞叹:“用司法的力量让GDP变‘绿’,这是中国的独创!”

法治网络已覆盖湖州的每一片绿水青山。“当破坏生态者购买碳汇修复森林,当企业因环保合规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法治就从约束力变成了生产力。”湖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3年来,湖州环境资源案件总量下降25.16%,公众生态满意度连续9年攀升。

绿水青山无言,以百业葱茏作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通过司法实践转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湖州正以“法护两山”为盾筑起坚实生态屏障,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湖州贡献更多政法力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