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19年第十三期
环境共保同走“绿色路”

2019-07-23 14:2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湖州南太湖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仲夏傍晚,在夕阳的映照下,太湖波光粼粼,点点白帆在浩渺的烟波里时隐时现。湖畔,渔人码头游人如织,临湖主打湖鲜的饭店里座无虚席。

  “这里的饭店在旺季每天会产生近千吨油污水,但是不会有一滴流入太湖。”说起污水处理,湖州市太湖旅游度假区渔人码头物业管理处负责人信心满满。

  先生态后产业、先保护后开发,是浙江高品质建设大花园、共同加强长三角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的缩影。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入“快车道”,生态环境协作也跑出了“加速度”。

 

共保一片蓝天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的《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显示:长三角地区2018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39%。说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效果凸显。

  长三角环保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08年,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之时,环保就是主题之一,三省一市达成了共同推进大气联防联控的共识。

  2013年底,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浙江和上海、江苏、安徽以及当时的国家环保部、发改委等部委,成立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以共识、共治、共赢为基础,建立“协商统筹、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联防联控”的协作机制。

  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又进入了新阶段。

  协作谋划更有力。根据污染防治攻坚战新要求,联合出台了到2020年的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方案等阶段性重点工作清单,三省一市分别牵头落实、滚动实施。

  协作机制更完善。修订了各协作小组的工作章程,完善了会议协商、联合执法和协调督促等工作机制;首创了跨省大气执法互督互学的联合执法新模式,建成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等。

  协作行动更有效。2018年,长三角区域分阶段提前实施了船舶排放控制区措施,提前落实油品升级,联合制定实施了首个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

  技术合作更紧密。三省一市以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为核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预报培训和联合会商的制度化、业务化和常态化,每年集中开展两次预报技术培训,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例行开展每周一次的区域空气质量联合会商,有效整合和提升区域技术力量,形成了预报合力。

  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联防共治的新局面正在形成。目前,三省一市全面完成大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锅炉、炉窑清洁能源累计完成9万余台,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1.3万家。

 

共护一方碧水

 

  今年以来,来自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58名镇村干部有了一个新头衔——交界河湖联合河长,共同管护江浙两省间39公里的交界河道。

  这是长三角区域(秀洲—吴江)一体化治水机制的再深化。近年来,三省一市共同打造省际生态屏障,共同推动建立长江流域及海湾河口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共同加强重点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建设,共同保护好一方碧水。

  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联动机制。201612月,三省一市以及环保部、发改委等12个部委成立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共同推动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

  “近期太湖水文、气象条件利于蓝藻水华聚集,请注意防范。”日前,湖州市治水办(河长办)收到来自江苏无锡市蓝藻治理办公室发来的监测信息。遥感影像显示:在云层未覆盖的湖区内,太湖蓝藻主要集聚在湖区西部沿岸、南部沿岸和湖心区等水域。对蓝藻发展态势进行综合研判后,当地立即部署湖区提前打捞、增设并修复太湖沿岸蓝藻拦截坝等工作。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的实践,为省际深化流域协同治理提供了样板和示范。”湖州市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重点围绕太湖沿岸、中心城区布设有效的蓝藻拦截体系,并形成完善的预警系统,逐步建成全市沿境内65公里太湖堤岸及外扩50米的环湖生态修复带。

  共同保护长江一泓清水两岸绿。浙江自我加压,拓展延伸国家《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沿岸实施范围,结合环保督察整改,将非法码头整治、港口码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岸线修复保护等工作从国家明确的长江主干流扩展到省全域或重点流域。从“净水”到“美景”,从“建设”到“管护”,生态廊道、山海水城、河川公园,这些各具特色的“美丽河湖”样板正在浙江各地不断涌现。

  “加强生态共保,协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今年112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苏州召开,会上达成共识:健全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围绕新安江、太湖、巢湖和淮河等重点水体开展管理、监测信息互通共享,完善太浦河等跨界河流应急联动机制。一首绿色发展的“长三角联奏之歌”再次响起。

 

共解共性难题

 

  61日, 三省一市信用办及环保部门签署了《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领域实施信用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明确环保领域区域信用合作内容,建立完善区域信用合作机制,发布首个区域严重失信行为认定标准、联合惩戒措施。

  推动落实长三角区域环保信用联动奖惩机制,加快实现区域各省市政府互认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结果;在边界地区开展环保联合执法行动,共同打击落后产能转移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合作,提升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效率,合力查处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环境违法行为……近年来,三省一市在环保领域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一些区域共性问题逐步破解。

  针对区域交通污染难题,三省一市环保、交通、公安三部门联动,建成了区域机动车信息共享平台,协同推进区域高污染车辆限行执法,加速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在国家部委支持下,浙江省和上海市、江苏省率先落实船舶排放控制区建设。

  201641日起,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南通港、苏州港等4个核心港口率先实施靠泊船舶使用低硫油、港口岸电等排放控制措施;201791日起,又将该控制措施扩大到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所有港口。

  杭州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南京青奥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一系列重大活动期间,三省一市制定专项保障方案,共同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执法监管、预测预报和联合会商,确保了空气质量达标。重大活动保障还推动了区域预测预报、应急联动、监测和排放信息共享、重点管控企业清单管理等能力的提升和制度的完善。

  协同防治污染,共推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塑造与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自然生态、人居环境和区域风貌,三省一市正日积跬步,同向而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