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海岸线的“美丽归来” |
|||
|
|||
王世琪 王雨红 王艳琼
这是一场长达6486公里的环保长跑。 2017年以来,沿着全国最长的海岸线,浙江打响了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舟山、台州、温州相继成为全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试点城市。 整治入海排污口、修复被损海岸线、规范海水养殖场……浙江近岸海域生态逐渐改善,海岸线正“美丽归来”。2018年,浙江近岸海域一类、二类海水面积占39.6%,比上年提升7.5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面积占比下降8.3个百分点,达到实施常规检测以来最好水平。 朱家尖大青山国家森林公园
尊重规律 修复海洋生态
休渔期的沈家门渔港,少了几分忙碌,却别有一番风味。海面上,休整的渔船整齐排列,洁净的海面一直延伸到天边,近岸滩涂成了小螃蟹和跳跳鱼的“根据地”。“过去,这里垃圾漂浮、腥臭漫天。”在海边散步的张大爷说。 改变,源于2016年至2018年持续实施、总投资约6.2亿元的舟山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舟山首先组织专业测绘团队进行海岸线勘测,拆除开发过程中破坏海岸生态的建设,包括废旧码头等基础设施和不合规的渔业加工企业,然后通过恢复湿地,逐渐恢复海岸线的自然属性。 “废旧码头的拆除要经过严格的检测,拆到什么程度,如何拆除都要经过精密的计算。”汪毓敏说,拆浅了,废旧码头会影响现有渔业生产;拆深了,又变成了对海岸线自然属性的另一种破坏。截至目前,舟山市已完成沿岸废弃码头拆除12处17座,恢复湿地8.8万平方米。 从舟山沿海南下,浙江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随处可见,浙江海岸线正逐步焕发出原有的生机。 8月的洞头,海风习习,当地东岙沙滩游人接踵而至。东岙村党支部书记林振平带着村里的志愿者,一次次巡逻海岸,清理垃圾。“这片‘黄金’沙滩好不容易实现修复,我们一定要尽力保护。”林振平说,洞头海岸沙滩众多,但过去,人们保护海洋的意识薄弱,导致沙滩破坏严重,处处是裸露的碎石、遍地的垃圾、横流的污水。 调查摸底后,2017年9月,一辆辆工程车陆续驶入东岙沙滩,废弃石块被快速搬离,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层轻柔的黄沙,仅仅半年时间,东岙沙滩就重现了黄金海岸的迷人风光。如今,洞头已完成4个沙滩的修复工程,共计10万平方米,并建成17.8公里海洋生态廊道。 浙江近岸海域生态修复的顺利推进源于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守。不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一系列措施均未超出自然承受底线。
优化布局 规范海水养殖
在不少地方下大力气恢复海岸线自然属性的时候,乐清湾沿岸的城市却在为另一件事忙碌——致力于实现乐清湾海水养殖户与近岸海域的和谐共存。 乐清湾是东海海域重要的海洋牧场,域内有浙江省蛏、蚶、牡蛎三大贝类的养殖基地和苗种基地。随着近岸海域防治的开展,一场近海生态保卫战在乐清湾畔拉开序幕。 但整治之初,在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如何取舍进退的问题,就摆在了当地人的面前。“海水养殖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不少养殖户唯一收入来源。一味关停禁止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找到人类生产与生态保护中的平衡点,才是整治的最终目的。”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吴群力说。 乐清市管辖着整个乐清湾57%的海域,域内包括围塘养殖、网箱养殖、滩涂养殖等在内的海水养殖户近2000家。乐清市在对超出自然承受限度的生产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关停的基础上,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实行分类管控,不断完善海水养殖管理模式。 去年,乐清市清退了位于翁垟街道的124.67公顷规划外养殖围塘,并在规划内养殖区实行凭证养殖。“规范的养殖区划和养殖证的核发为海水养殖的管理提供了抓手,遇到问题有地可寻,有证可查,让乐清湾近岸海域的海水养殖污染治理有了保障。”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乐清湾北岸,玉环市清退发证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截至2019年4月,乐清湾玉环区域已核发养殖证104本,面积1917.947公顷,全面实现持证养殖。 既要生态,又要生产,更要生活。在乐清湾,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联防联治 凝聚治理合力
“出水氨氮0.22ml/L(毫升/升),出水总磷0.09ml/L……” 宁波市镇海区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中控室内,大屏幕上记录着污水处理厂入海排污口排出污水的实时数据。“入海排污口的数据实时上传,一旦出现异常,我们便会接到通知。”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数据已与国家、省、市级环保部门联网,并向公众公开。 数据的集成分析得益于入海排污口上的一双“慧眼”——在线监测设备。“海洋污染物总量的80%,来自于陆源污染。而入海排污口管理恰是扼住海洋污染咽喉的关键所在。”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浙江抓住入海排污口这个重点,对7个入海城市强化陆源污染控制,目前,全省现有的122个入海排污口已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 122双“慧眼”不仅“盯”住了排污情况,还为近岸海域联防联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杭州湾,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海湾之一。自1992年以来,历年监测结果均为劣四类海水,恶劣的水质牵动着沿岸杭、甬、嘉、绍四市的神经。今年4月,浙江省发布《杭州湾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杭州湾污染防治终于摆脱各自为战的局面,迈向联防联治。 “宁波承接着来自杭州湾北岸的输入性污染,联防联治除了能减轻我们的压力,也将更好地实现杭州湾的治理目标。”宁波市治水办(河长办)综合组组长费良汉说,过去几年,宁波每年都会在杭州湾污染防治工作中投入大量资金,但从水质看,收效甚微。联防联治的启动和深入推进,或许将为宁波治理杭州湾打开新局面。 破局的关键,在于监测信息的共享。“有了对称的监测数据,我们便可以有的放矢地提高排放标准,减少对杭州湾南岸的影响。”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盐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拥有9个入海排污口的海盐,正努力提高排放标准,对排放不稳定的污水站进行提标改造,增加药物除磷工艺,提高总磷污染治理能力,降低总磷排放浓度。 “近岸海域的治理远不是一城一域能够完成的,海洋之广大决定了其治理必须迈向联防联治,市域、省域乃至全国统筹都不为过。”中科院院士苏纪兰表示,全国范围内,小规模的联防联治已经开启,并逐步推广,“联防联治要走得更远,还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区域和跨部门协调机制的完善,这是打赢这场防治攻坚战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