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生态文明
打造海上“绿水青山”

2021-08-16 11:5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郭媛媛

郭媛媛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浙江一直在坚持做的事。

2005年,温州市西门岛获批我国首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此后,我省以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海洋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浙江海洋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多,保护面积逐步扩大,海水质量不断提升,保护区内红树林长势喜人,海岸线更加美丽。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选择在此栖息繁衍,成为浙江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真实写照。


温州市西门岛红树林

 

保护区持续扩容

  

1990年,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成立。多年来,保护区按照相关要求,严厉打击破坏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违规违法行为,严禁外来船只在保护区内开展违规捕捞,严格管理海岛旅游和岛上居民的生产生活,当地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这是浙江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的海洋保护区数量越来越多,管理方式上也屡有新动作。

2008年,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获批成立,主要保护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列岛海蚀地貌等。据介绍,这里是大型海藻集聚区,重点保护对象为贝类、藻类,当地盛产的厚壳贻贝、条纹隔贻贝在周边地区久负盛名。此外,这里还是石斑鱼、真鲷、黑鲷、黄鳍鲷、石鲷、黑毛、鲈鱼、褐菖鲉等10多种名贵鱼类的聚集地。

2019年,浙江的海洋保护区“家族”又增加了2名新成员。省政府批复同意建立舟山市东部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温州龙湾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批复明确,舟山市东部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为16.89万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4.35万公顷;温州龙湾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为2294.82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733.54公顷。

近年来,随着浙江保护区“家族”不断壮大、保护面积不断扩容,海洋生物有了越来越多适合繁衍栖息的“安乐窝”。

 

“海上造林”提速增效

  

作为世界上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保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的生态效益,被誉为“海岸卫士”。

红树林为许多林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索饵场、避难所和栖息地。“科学研究表明,红树林区底栖动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陈秋夏博士表示,当前浙江红树林底栖动物研究主要集中于乐清西门岛、沿浦湾,研究发现,红树林的底栖动物生物量显著高于非红树林区域。

2005年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获批以后,温州市相关部门开始在保护区内大面积种植红树林。如今,当地红树林长势喜人,吸引了大量鸟类来此栖息,还引来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红树林在养护生态的同时,还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近年来,浙江掀起了一场“海上造林”行动。2020年,浙江省相关部门编制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按照方案,未来5年,浙江将新营建红树林200余公顷,保护修复提升现有红树林,在改善沿海人居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育海域生态系统、提高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水鸟数量逐年递增

  

近年来,随着海洋保护区的建设、扩容以及红树林面积的不断增加,许多海岛鸟类拥有了广阔的栖息繁殖家园。

2013年以来,被称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在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续多年被发现。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中华凤头燕鸥被列为极危物种。它们的捕食成功率、食物丰富度、繁殖成功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洋表层鱼类种群的繁殖情况,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目前,象山韭山列岛已经成为建设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地的适宜之选。

2021年4月,温州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在春季鸟类调查中,首次确切记录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鹭在温州沿海岛礁上繁殖的情况。5月,浙江省海洋科学院专家在温州龙湾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树排沙上,观测到了25只世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

5月13日,由舟山市多部门共建的“五峙山鸟岛联合保护协同中心”成立。该中心将以“护海、护渔、护岛”三护平台为载体,打击各类危害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海洋生态安全。

据介绍,五峙山列岛是我国三大鸟类保护区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的省级海岛鸟类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前来五峙山列岛栖息繁殖的水鸟数量逐年增加,从最初观察到的300余只增到了14000余只。目前,保护区内观察记录到的水鸟共有51种,包括世界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世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世界易危物种黄嘴白鹭等。

 

构建互利共赢格局

  

近年来,浙江以“蓝色海湾”综合整治为重要抓手,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深入开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自2016年温州市(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核心区)“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舟山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宁波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纳入中央海岛和海域保护资金计划,浙江已成功申报了9个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迈入了“蓝湾”时代。

经过“蓝色海湾”综合整治之后,温州洞头区发生了巨大变化。破堤通海后,瓯江口的鲈鱼、凤尾鱼、鳗鲡等鱼虾类洄游通道打通了,由此形成的海沟也成了鱼虾贝类新的繁衍栖息地。该工程不仅保护了当地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还修复了瓯江口的海洋生物生态系统。

2018年出台的《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全省342.58公里海岸线整治修复,确保全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78%。

经过3年的努力,浙江全面完成342.58公里海岸线整治修复任务,其中大陆生态岸线185.06公里、舟山海岛生态岸线88.24公里。

今年5月,浙江编制完成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浙江海洋生态综合评价定制了“体检表”,也为沿海各地加强海洋生态综合管控作出了有益探索。

“十四五”期间,浙江将继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数字化改革和智慧海洋建设,把生态保护摆在首位,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构建自然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