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生态文明
绘就千年古道的新精彩

2022-03-31 17:1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沈林

沈 林

 

城南古道又逢春,漫山尽是赏花人。古道是古代交通遗迹,具有生态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一经毁坏,不可再生。基于此,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古道的地方立法——《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举填补了古道保护方面的空白,标志着浙江古道保护利用从此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南黄古道

 

千年古道

镌刻“发展印记”

  

古道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许多古道还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和军事价值。

浙江省的古道特色鲜明,类型多样。人文厚重的如“寒山古道”,唐代寒山子且行且吟,写下300多首诗作,沿途每个古村都藏着动人传说;风景优美的如遂昌“十里杜鹃古道”,衢江“东坪古道”古树参天、红枫似火;体现畲族习俗的“畲乡古道”,贯穿景宁、泰顺、文成三个县的畲乡地区;承载红色足迹的淳安“茶山古道”,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在此英勇斗争……

2018年,省林业局组织全省森林古道资源普查,基本摸清全省森林古道的底数和资源信息。据初步调查,浙江省现存古道1200余条,总长9000多千米,其中已作为文物保护的古道有53条。古道沿线有自然景观资源3800多个,民宿、农家乐3200余家,保存人文古迹2400多处,记载民间传说1600多个。

“浙江的古道集中展示了当地的自然生态、风土民俗和人文历史,具有文化、美景、风情、红色四大特征,既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又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渠道,更是城乡居民进行森林徒步、野外体验、森林浴等森林休闲养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浙江省林业局副局长陆献峰说。

然而,沧海桑田,古道在今天成为脆弱的历史遗存。调查发现,浙江许多古道的贯通性、历史性、人文性和景观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保护管理也存在主体不明、经费不足、职责不清等问题,不少沿线村庄因古道交通、商旅功能淡化而逐渐落寞。

“无论是历史悠久的‘经典古道’,还是历史气息浓厚的‘人文古道’,抑或是景致迷人的‘风情古道’,都镌刻着文明发展的印记,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兴衰。”浙江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侠表示。

 

保护古道

推进“落地上图”

  

古道幽幽今犹在,岁月匆匆越千年。在古道保护工作上,浙江一直是全国的“优等生”。

2014年底,浙江就出台意见,要求加强森林休闲养生基地、森林绿道、森林古道、森林人家等示范项目建设,先行开展文成—景宁—泰顺、宁海—天台—新昌、武义—松阳—莲都等森林古道建设试点。

近年来,全省共投入资金3亿多元,用于古道的保护修复,共修复古道200多条,总长度超过1500千米。省林业局通过起草《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编制《浙江省森林古道保护与利用规划》、制定下发《浙江省古道分级保护办法》《浙江省古道保护修复导则》等,不断强化古道保护的顶层设计。浙江还将古道保护利用融入大花园和“诗路文化带”建设,目前已有37条古道争取到“诗路文化带”资金共6366万元。

此次实施的《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以保护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为目标,遵循整体保护、合理利用、属地管理的保护原则,突出原真性、连通性的保护要求,挖掘、整理与古道有关的文化资源,努力保持古道原有风貌,让古道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居民的时代记忆。

保护内容包括古道路基、路面路石,古道附属的古亭、古桥、古驿站、关隘、人文遗迹等资源和设施,重要历史名人、事件、文学作品、典故传说等历史文化内容,以及沿途森林植被、地质景观等周边环境。

《办法》明确,古道保护纳入林长制管理责任体系,按照一级二级三级实施分级保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为古道主管部门。同时,分别规定了文物、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农业农村、水利、审计、体育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在古道保护方面的职责,并明确了相关管护人及其权利义务。

《办法》还提出,要建立数字化保护机制,开展古道资源补充调查,全面掌握古道信息和数字化基础数据,推进古道“落地上图”,实施数字化管理,按照一道一档的要求,加快推进古道保护工作,为公众提供服务。

 

利用古道

助推“绿色共富”

  

古道是宝贵资源和历史遗产,穿越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串起森林人家、古村落、森林景点、民宿、农家乐等生产生活主体,保护和利用好古道资源,对助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16年,浙江就发布指导意见,积极推动各重点县把森林古道沿线的古村落、古树名木、高山湿地、古建筑等自然文化遗产串联起来,使古道重新焕发活力,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浙江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覆盖全省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古道,自然也被不少县(市、区)列为绿道网的一部分,助力乡村振兴。

从“霞客古道”沿线天台县南屏乡翠东村的观景平台上看,梯田美景一览无遗。前些年,驴友在网上发布的“南黄古道”风景和攻略,让翠东村成了“网红”,村里顺势重修通往邻村的“东岭古道”,打造近万亩“莲花梯田”。如今,在油菜花开的春季和晚稻成熟的秋季,每天都有4000多名游客进村赏景,路上车辆绵延不断。

在台州市黄岩区西部,一条全长9.6千米的“金廊”,成为当地步道系统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黄岩区摸排出现存状况较好的“黄永古道”“黄仙古道”等7条古道,并结合全域旅游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串联、建成步道400余千米,贯穿中西部乡镇的所有建制村,连接沿线自然景观、古村落、农业产业基地、农家乐等,带动农民直接增收超亿元。

斜风细雨、近树远山、云雾缭绕……曲折盘绕的江山“仙霞古道”,风光旖旎。借着古道的“人气”,古道上保安乡里几乎家家户户从事乡村休闲业,民宿经济风生水起。

据统计,十年来沿着古道走进森林、走进大山的游客增加了20多倍,每年达到4亿多人次。在古道游的带动下,浙江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成为浙江林业第一大产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