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2年第十四期
迈向高水平科技强省——浙江以科技创新塑造制胜优势综述

2022-07-31 17:0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邵玩玩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邵玩玩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制胜未来。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高瞻远瞩地提出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为浙江量身打造了创新发展之路。

19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如期建成创新型省份。特别是近年来,浙江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加快打造三大科创高地和全球人才蓄水池,科技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三大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4年居全国第5位、省区第3位,科技创新成效连续4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11个设区市连续2年全部实现人才净流入。

奋进新征程,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吹响了创新制胜的冲锋号。7月11日,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颁发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对未来五年浙江科技创新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省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按照“四个面向”要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深刻把握创新制胜工作导向,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系统重塑省域创新体系,以超常规举措培育打造创新平台优势、技术领先优势、产业竞争优势、人才支撑优势、创新生态优势,为“两个先行”提供持久动力。

浙江大地,创新制胜的大潮汹涌澎湃,“中国创新之窗”日渐清晰!


之江实验室南湖总部


战略引领   锻造先行动能优势

 

浙江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积极倡导崇尚科学,在全国较早地确立并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推动科技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为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跨越提供了强大后劲。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建设科技强省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把科技进步与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出台了《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纵深推进。

2013年5月,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

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要突出“创新强省”工作导向;同年,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要“以超常规力度建设创新型省份”。

2018年1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科技新政50条),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新生态圈为基础的全面创新。

2020年,浙江省研发投入强度达2.8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1.8%,实现了“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

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同年6月,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作为首位战略,提出了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两步走”目标任务以及25条政策举措。同年11月,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确定了打造“重要窗口”的“十三项战略抓手”,把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列为“第一抓手”。

2021年6月,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如何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2022年1月,科技部、浙江省政府联合印发《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支持浙江在科技支撑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方面打造支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域创新范例、树立科技赋能民生改善的领先标杆等四大全国典范。

今年6月,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作为必须牢牢把握的“11个重要遵循”之首,把“创新制胜”作为“五大工作导向”之首,把“着力推动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作为“10个着力”主要任务之首。7月11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制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压实责任,完善机制——

成立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党领导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上下贯通的统筹协调机制;编制发布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指数,动态监测全省、各市、各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情况。

争先创优,比学赶超——

出台《关于深化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开展“科技创新鼎”评选的意见》《浙江省授予“科技创新鼎”实施细则》,完善以“科技创新鼎”为抓手的争先创优机制,激励全省上下比学赶超,持续推动各地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由此,创新制胜工作导向真正体现在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各领域全过程,使创新成为浙江最鲜明的特征。

 

高原造峰  构筑创新策源优势

  

之江、天目山等5家省实验室相继落户,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院所成果频出……延绵33公里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能级科创平台渐呈集群态势:全省1/3的国家和省重点研发项目在这里实施,超60%的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奖一等奖成果在这里诞生。

多年来,浙江对标国际顶尖标准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举全省之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奋力打造创新策源优势。

重塑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从“国家队”到“生力军”,浙江战略科技力量体系走出了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

核心更强。从2017年9月之江实验室横空出世,到2022年5月10家省实验室完成“战略布局”,浙江以超常规举措打造国家实验室“主力军”和“后备队”。之江实验室成功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西湖实验室、浙江大学脑机交叉研究院加快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

主体更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院所、重点新型研发机构、省技术创新中心等主体力量持续壮大。全省各级新型研发机构已达200余家,汇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动能。2021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科研投入累计近80亿元。

通道更畅。广大科创企业全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五年来,浙江企业研发机构蓬勃发展,累计布局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9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697家、省级高企研发中心432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居全国第2位。

奋力打造三大科创高地——

“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规划体系、政策举措、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产业提升同频共振,形成了澎湃有力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为重中之重,浙江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线”应用,建立健全“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机制,扎实推进“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新模式,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2021年,取得进口替代成果101项,涌现出“冰光纤”、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等一批引领未来的硬核成果。

科技要素“握指成拳”,呈现出令人欣喜的“6789”现象。全省60%左右的国家和省科技奖、70%以上的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80%以上的省级科研攻关项目、90%以上的重大创新平台,均集聚在三大科创高地,为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了创新底座。

引领性成果服务“国之大者”——

之江实验室以智能计算为核心方向,积极抢占支撑未来智慧社会发展的智能计算战略高点,至今已获批国家重大项目52项,“之江·南湖之光”智能超级计算机、百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等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取得一系列突破:研发的新一代海洋重防腐材料体系及大型钢管桩整体防护技术,为涉海重大工程设施装备提供长效腐蚀防护支撑;纳米晶合金带材关键材料与器件保障5G终端无线充电的自主供货。

浙江大学聚焦国家战略和国际前沿,大力推进学科会聚造峰,今年新增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增量为全国高校第一。西湖大学今年面向浙江省开展“创新班”小规模本科招生试点,为实现重大科学理论突破及核心技术攻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不断迈向“原创”、实现“引领”,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一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奖,我省主持获国家科技奖数跃居全国第3位。


东海实验室核心团队科研工作现场

   

深度融合  放大产业创新优势

 

今年6月,浙江出台《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强化企业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主体作用等举措,让企业创新的内在动能更强。多年来,浙江一方面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塑造技术领先优势;另一方面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放大产业创新优势。

“双倍增”计划领跑——

2021年,浙江开启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对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资源要素支撑保障等6个方面提出了19条具体工作任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池春水。

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首批省技术创新中心、强化企业研发机构……浙江蹄疾步稳优化企业创新平台布局。这些创新中心和机构组建起重点产业技术联盟,瞄准产业链上的关键性、共通性技术问题展开研发,推动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跃升。

“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精准描绘出全省科技企业梯次培育的成长图。五年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0.77万家增加到2.8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从3.16万家增长到8.6万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1位;全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3位;涌现出海康威视、吉利集团、贝达药业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数字化改革赋能——

随着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深入实施,5G、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浙江“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加快建成,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走向深度融合。

产业数字化赋能增效。2021年,浙江启用全国首个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行动,应用工业机器人累计有13.4万台;初步建成“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共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85个,深度“上云用云”企业45万家;形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新智造梯队。截至2021年底,累计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23家、未来工厂32家。

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科技企业成长在线”不断迭代升级,为广大科技企业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子场景“浙里加计扣除”帮助企业便捷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2134亿元。

成果转化促激励——

做强“平台端”,迭代升级“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目前已汇聚科技成果15817项、企业需求2499项。持续擦亮“浙江拍”品牌,去年以来撮合2415项成果完成交易,交易金额达11.25亿元。

优化“服务端”,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培养,引导“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组建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省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盟。全省共获批国家技术转移机构26家,培育省重点中介机构99家。

聚焦“供给端”,开发“安心屋”场景应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从申请到交易的全流程可在线上完成。

近3年,浙江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从974亿元增长到1992.19亿元,年均增长68%;全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年均增长93%,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年均增长108%。


  

浙江大学研制的盾构掘进装备


把牢关键  厚植人才集聚优势

 

新当选两院院士5人、入选国家杰青人数创历史新高、国家引才计划入选数居全国之首……2021年,浙江科创人才成绩单分外亮眼。“浙”里,越来越成为顶尖人才的向往之地。

人才是引领创新、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多年来,浙江聚力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深入实施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为“两个先行”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培育引进高质量——

坚持“高精尖缺”工作导向,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加快汇聚。

“鲲鹏行动”计划按照“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原则提供项目经费、事业平台、团队建设等全方位保障,赋予人才充分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目前共引进全球顶尖人才59位、海外工程师900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93个,累计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2885人次。

2021年,恢复设立省青年科技英才奖,首批遴选20人;新遴选支持省万人计划299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40个、海外工程师281名,同比分别增长26.1%、14.3%、29.5%。

目前,浙江研发人员总量已达77.58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有151.15人年,均居全国第3位,人才集聚度、活跃度、贡献度连年提升。

平台吸附高规格——

名校大院提能造峰。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大院名校相继落户,与浙江合作共建一批创新载体。建成国家“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4个,数量居全国第3位。

做强重大科创平台。不断健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一体化整合、实体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目前大走廊已集聚全省60%以上的“鲲鹏行动”计划专家、80%以上的国家“杰青”“优青”人才。之江实验室则集聚高层次科研人员500余名。

借势重点产业平台。在智能装备、新材料、智慧医疗等领域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2家。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设,龙头企业与高校强强联合,通过校企师资共组、教材共编、课程共建等模式加强产业人才培养,21个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全面启动。

服务保障高效率——

畅通人才要素循环,“人才码”迭代升级为“浙里人才管家”。截至2021年底,人才数据库收录511万人才数据,日均增长4万多人。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浙江大学等单位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成果转化时间平均缩减3—5个月,试点已逐步扩大至全省域;开展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面清单+包干制”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权限。

点亮外国人才来浙“绿灯”,全面推进外国人才来华工作、居留许可“一件事办理”改革,杭、甬两地高端外国人才工作许可实现互认,在嘉善工作的外籍人才可跨区域申领“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视同上海外籍人才在沪享受相关政策。

在实践中谋求突破,推动全球人才“为我所用”,浙江“人才生态最优省”的金名片越擦越亮。


西湖实验室跨学科协同攻关新冠药物研发


融通共生  夯实创新生态优势

 

产业为群落、平台为沃土、人才为种苗、资金为活水、政策为阳光……各要素融通共生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在之江大地全面构建。近年来,浙江着力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在更大范围构建起伙伴关系,打造高水平开放包容、富有弹性的创新生态最优省。

营造激励创新氛围——

高规格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科技奖励大会、科学家座谈会、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全面营造尊重人才、激励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机制,实现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建立科研诚信联席会议制度和多部门协同监督机制,全面开展科研诚信审查,严肃查处重大科研失信案件,全面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奉献学术风尚。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加快建设,不断激活“十联动”创新要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线”“职务成果转化在线”等重大应用迭代升级,有力促进了科技核心业务流程再造、效能提升。

科研放权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赋权、科技特派员制度、新昌“小县大创新”等一批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8项改革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点任务清单,数量为全国第二;6个改革案例被科技部发文推广,数量为全国最多。以“优秀”等次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验收,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省。

强化创新金融支撑——

用金融活水激发科创活力,推出“浙科贷”等专属融资服务项目,切实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精准有效浇灌“产业田”,已发放“浙科贷”610亿元、惠及企业6794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2016年的113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132亿元,实现翻番,跃居全国第4位。

放大全域创新优势——

中心城市创新能级持续提升。杭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破万,宁波国家科技奖获奖数创新高,嘉兴祥符荡科创绿谷等科创区加速布局……全省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8个、国家创新型县(市)5个,数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1位。

市县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开展“科技创新鼎”评选,涌现出一批具有超强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县(市、区):杭州市西湖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3.6%;绍兴市上虞区形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安吉县持续推动经济生态化,形成生态旅居和绿色家居等优势产业……县域科技创新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山区26县发力创新发展。设立26县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出台《科技赋能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支持省际创新飞地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不断下沉,赋能山区县高质量发展、走向共同富裕。

    

潮起海天阔,扬帆奋进时。在“两个先行”的新征程上,浙江全省上下正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姿态,擎创新之“旗”,弄时代之“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