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大家专栏
制度背后是逻辑

2025-07-01 14:2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辛鸣

辛 鸣


我们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称作“新型政党制度”。这是政党自信、制度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政党逻辑、政治逻辑的中国表达。“新型政党制度”究竟“新”在哪里,“好”在何处呢?答案就蕴含在我们政党制度的名称中。

首先是“多党合作”,这解决的是政党制度代表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摆脱了以往诸多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总体上已经充分代表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但在现代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群体越来越多样的背景下,多一些政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反映和体现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诉求愿望,对保证政党代表的全面性更加有益。所以,毛泽东当年就明确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讲的就是通过多党实现代表的广泛性,有效避免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当然,有了多党还要讲合作。如果各个政党以邻为壑,互相拆台,也是不可能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共同目标而奋斗,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既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也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

贯穿始终的是“政治协商”,这解决的是政党制度参与性问题。不同的政党走到一块来,如何体现自己的政治参与、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提出自己的政策设计?通过政治协商,也就是“商量着办”。周恩来给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代表讲新民主主义的议事精神时特别强调,“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新型政党制度的这种政治逻辑造就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崭新气象,政党之间、各种政治力量之间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不排斥异己。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最后,商量出共识、商量出最大公约数、商量出正能量、商量出精气神,商量出治国理政大好局面。

最为本质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解决的是政党制度有效性问题。邓小平同志当年就讲过,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现代社会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种观念价值纷至沓来,政治方向、政治道路的选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选择之后坚定坚持落实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没有一种坚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来正确掌舵,就不会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道路的坚守,而在当代中国这一力量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础上,各政党、各种政治力量“众星捧月”,中国共产党集思广益、统揽全局,做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真正负责任的选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